“鏡頭確定!”
“……”
聽著劇組各個部門的就位情況,坐在監視器後的五百站起身,高聲道:“ok,各組就位,現場保持靜默。場記,準備拍板!”
“《靈魂擺渡》一場一鏡一次,啪!”
“開始!”
伴隨著五百的指令下達,現場立刻安靜了下來,隻剩下各種拍攝器材的細微運轉。
“嘩——”
便利店的門被推開,留著大背頭、全身黑色修身西裝的於毅大踏步的走進門。
“歡迎光臨!”
穿著便利店員工服的張偌昀趕忙出聲歡迎,正要問對方需要什麼幫助,卻見於毅直接從貨架上拿了罐飲料,很自然的揭開蓋子喝了起來。
“哎,你乾嘛呀?”
“我是這的夜班服務員趙吏,你的新同事。”
“不可能,老板規定晚上隻有一個人值班。”
……
《靈魂擺渡》的第一場戲,並沒有從劇本的第一個畫麵開始拍起,而是先拍了第一集後半段的劇情。
無論電視劇還是電影,很少會有按著劇情順序依次拍攝的。大多時候先拍什麼後拍什麼,一般會根據演員、天氣、場景和道具的準備順序來排列。
演員肯定是最核心的,畢竟如果一段戲的演員臨時請假了,那怎麼調整也沒辦法。
所以有些簽了大牌演員的劇組,為了節省演員檔期,會選擇優先拍攝這位大牌演員的劇情。
其次就是天氣,比如遇到下雨、下雪、黃昏清晨這些特定的天氣狀況,劇組有需要肯定會第一時間搶拍。
當然,如果實在碰不到這些天氣,劇組自然也有人工乾預的手段。比如噴水、人造雪,或者在房間玻璃上遮蓋黑布來模擬夜晚。
劇組冷知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劇組會采用硝酸類化肥模擬雪景,因為撒在地上的時候都是白花花的細碎粉末。畫麵看起來很唯美,但現場的氣味卻著實“猛烈”。
在天氣之後,同一場景的劇情大多數時候也會集中拍攝。
比如《甄嬛傳》,在劇情裡有不少後宮嬪妃和皇帝就寢的劇情,這些自然不可能是拍一次就搭一次景。事實上,所有的侍寢鏡頭,全都是劇組在兩天的時間裡一口氣拍完的。
因此飾演皇上的陳建斌在劇情後期妃子侍寢時臉上的疲憊,還真不全是演出來的。
最後就是道具,有些道具,尤其是食物類的,因為有保質期限在,所以劇組往往也會把相關劇情拍完,再拍其他的。
所以《靈魂擺渡》第一場戲的選擇,大致也是遵循了這個順序——主角三人組都在,夜景,便利店集中劇情。
孟白和五百一樣,也坐在監視器後麵看著鏡頭拍攝的畫麵。
他是屬於那種“現場型”的編劇,就是會在現場看演員的表演,然後根據表現適當調整人物和台詞,使他們相互之間更加匹配。
也有那種“教科書型”的編劇,特點是寫好的劇本就不會再有任何改動,哪怕是一句台詞裡的語氣詞,也不能有變化。
這兩種類型的編劇其實無所謂孰優孰劣,隻要保證觀眾最後看到的劇情效果是精彩的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