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配樂對於一部作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影史上諸多名場麵往往也都伴隨著出彩的bg一起被觀眾銘記。
就連一些品質不高的“爛片”,也同樣不會放棄在配樂上下功夫,然後就有了經典的“爛片出神曲”的定律。
孟白拍《靈魂擺渡》第一部的時候,因為經費緊張、預算有限,所以後期製作的時候,用的基本都是很多影視製作方常用的基礎曲庫。保證氛圍沒有問題,但隻能算是無功無過,沒什麼太出彩的地方。
但這次不一樣了,因為有了第一部的成績,投資招商變得容易了許多,甚至還接到了兩個小日用品牌的廣告。
雖然廣告費用不高,加起來也不過三十萬,但這代表著“靈擺”這個係列的商業價值正在被認可。
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孟白還是樂時網都想讓第二部的質量,繼續保持之前的水準。而有了第一部的珠玉在前,第二部不論是在鏡頭品質還是劇情製作上都要有所提高。
因此,《靈魂擺渡2》的資金預算也跟著水漲船高。越過千萬門檻,直接來到了一千五百萬的體量。
預算對於製片人來說,就相當於戰爭中的火力。正所謂“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給老子炸”,充足的資金在手,孟白大手一揮,從設備到人員到劇組規模,全都給我升級。
而這裡邊,自然也包括了影片的配樂。
“阿鯤老師,您好,我是孟白,之前咱們在電話裡聊過。”
一間擺放著各種樂器和錄音設備的工作室裡,孟白一邊開口介紹,一邊和對麵的男人握手。
男人姓陳,不過在業內一般都叫他“阿鯤”,算是國內影史行業很有名的一個音樂人,給眾多電影、電視劇、遊戲和紀錄片做過配樂。
最出名的代表作,一個是電視劇《紅高粱》(周公子版)裡的片尾曲《九兒》,還有《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裡那個經典的“下飯bg”。
從這裡也能看的出來,他曲風挺多變的,從慷慨激昂到民歌小調到煙火人間,都能按照劇情的氛圍給出合適的音樂。
孟白對音樂懂得不多,但是他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手動選擇,那麼不如選擇“自適應”。
毫無疑問,“曲風多樣”的阿鯤,就屬於那種擁有充沛“自適應”能力的音樂人。
果然,和孟白預想的一樣。在得知這位“製片人”的音樂素養與普通人差不多之後,阿鯤沒有問那些曲風、類型、旋律之類的專業問題,直接和他要了劇本。
“靈魂擺渡?”看了眼手上的文件,阿鯤詫異的問了一句。
“怎麼?”孟白有些不明所以。
“哦,沒什麼。”阿鯤搖頭,解釋道:“我看過你們的第一季。”
孟白了然,又好奇的問:“感覺怎麼樣?”
“故事不錯,拍的太糙,配樂一般。”
不愧是音樂人,三句話不離本行。
孟白對他的評價也不以為意,笑著道:“所以我們第二季有錢了之後,想在各個細節上多下功夫。配樂這方麵,就多拜托阿鯤老師了。”
阿鯤客氣的笑了笑,隨手翻起手上的劇本。一開始隻是想先隨意看看,未成想看著看著便停不下來,表情也不再像之前那麼隨意。
這一看就是十分鐘,直到最後一篇紙頁翻儘,他這才緩緩呼出一口氣。
“赤伶……”阿鯤緩緩念著故事名字。
“這是這個單元的標題,因為是第二季開場的故事,所以我們希望能作為全季的一個代表。也是想以此為素材,做一首推廣曲。”孟白簡單介紹了一下,而後又拿出了一張紙,遞了過去:“推廣曲的名字我們希望就叫《赤伶》,這個是我寫的一個初版歌詞。”
阿鯤接過來,看了一眼上麵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