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孫子怎麼才活這個歲數,他也沒勤政啊?”
朱棣再次站起身來,畢竟自己兒子高熾是因為身體肥胖導致的不健康英年早逝可以理解。
可是大孫子朱瞻基自幼練武,又能上馬殺敵,身體指定健康啊。
再加上對於政務並沒有那麼的勤政,搞出許多愛好來,一瞧就不像是累死的。
如何就早逝了?
一個皇帝幼年繼位,是很容易出現很多亂子的。
“哎,話不能這麼說。”王布犁反駁道:
“方才你隻瞧見了他在那裡鬥蛐蛐,可是也上馬打仗以及處理朝政沒歇著啊。
沒瞧見處理朝政的時候順便還給朝鮮回複書信,說他們進貢的女子多是大餅臉他不喜歡,希望下一次再進貢換一批選美的朝鮮官員。”
朱棣撇撇嘴,沒回複王布犁。
高麗變朝鮮這件事從他在位的時候就有了,那就隻能說明是在洪武年間發生的政變。
不過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總歸是藩屬國,用不著太上心。
朱棣倒是聽出來王布犁話裡的揶揄,歎了口氣:
“我也覺得咱這大孫子在處理政務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為何會如此短命,難不成他也沒有練習什麼養生之法嗎?”
“養生之法還是輔助作用,最主要的還得是規律的作息。”王布犁搖搖頭:
“當皇帝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怎麼可能同尋常人一樣,就算是當個昏君,沉迷酒色也很快就會掏空身體的。”
朱棣一下子就閉嘴了,他有點理解了自己的嫡長子朱高熾為什麼會早逝了。
除了肥胖原因之外,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為處理朝政被掏空了心血和精神,稍微有點小病就容易搞出王布犁所言的那種並發症。
如此複雜的病症之下,縱然是神醫出手都不一定能行。
更何況大明哪有如此多的神醫存在啊?
朱棣知道老五一直與王布犁他爹在鑽研醫術,但是也並沒有太大的進展。
主要是他曾聽老五說,有的動刀子需要解剖人的屍體,所以請他這個四哥同蒙古人打仗的時候,送來幾個俘虜供他們研究。
朱棣雖然記在心中,但始終還沒有付出行動。
倒不是覺得這種事駭人聽聞,隻是一直沒有機會。
在朱棣看來,本來那些蒙古人都是當時就該死的,現在為了自己的親弟弟研究醫術而死,是便宜他們了。
現在朱棣瞧著自己的兒孫皆是因為疾病而英年早逝,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要老五的醫學有所進步,到時候還要把南京的郎中醫院開到北平來。
尤其是北地苦寒,在這裡待的時間久了,容易落下疾病。
王布犁覺得大明許多人得了個感冒就能死人實數正常。
皇帝就算吃得好穿的好,可他不一定睡的好,些許小病要了命,簡直是太正常了。
朱棣一時間有些接受不了眼前這種情況,他通過了解發現朱瞻基是真的極為像自己。
無論是從對戰事的觀點,還是治軍的思想,不虧是自幼跟隨在自己身邊的。
朱元璋早就知道這麼一個結果了,所以表現的並沒有太意外。
他知道幼帝繼位會產生許多禍端,這個叫王振的宦官便是在此番當中崛起。
除了貪財收受賄賂打壓其餘臣子之外,胡亂指揮軍事,公然違背他這個太祖皇帝製定下的政策外,大抵是沒有再瞧見其餘惡症的。
朱元璋瞥了王布犁一眼,瞧他那麼輕鬆的坐在那裡,倒是也不著急。
“布犁,你當時所想的郎中醫院是否也是奔著這個方麵想的?”
王布犁搖搖頭:“如今的醫學還是不夠發達,我認為許多病都是無法治愈的。”
“即使咱差人花許多錢財,讓那些醫院的郎中去研究,也不行嗎?”
瞧著朱元璋凝重的眼神,王布犁肯定的道:
“天子支持的話,醫學是能進步的,但想要治療天下所有病症,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
“就算是在仙境當中也不行嗎?”
“仙人也會死。”王布犁重新靠在椅子上:“更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
朱元璋沉默了一會,便開口道:
“咱是看過朱祁鎮一點事情的,表現的中規中矩,可是自幼長於婦人之手,親近宦官,難免年輕時會做些糊塗事。”
朱棣聽著朱元璋在給他做心理疏導,主要是沒有從孫子早逝那裡緩過神來。
一旁的徐氏也輕輕拽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冷靜下來。
子嗣的命數無法改變,可是幼帝上位對於一個王朝也是極大的考驗。
其中出現些許挫折是難免的。
朱祁鎮繼承皇位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主要是有內閣一樣的三楊以及太皇太後攝政,如此配合的處理朝政。
而宦官王振獲取權力,還是製約他的太皇太後死去,再加上三楊也死的死,老的老,完全控不住場了。
後續接替三楊的人儘管經過了嚴選,可他們都不能對付這名不久將成為一個有力的獨裁者的司禮太監操縱權力的巧妙的手段。
論政鬥,這幫文臣的繼承人們還是稍顯稚嫩。
其中主要是有朱祁鎮的緣由在。
經過了一段時期,王振顯然開始發展了某種妄自尊大(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難以避免的)。
他自認為是周公第二,獨斷地決定國家的重大問題,壓製批判,甚至濫殺他的對手。
如同明代宮廷政治中經常發生的情況那樣,一名突然發跡的宦官遲早會把皇帝的權力當作自己的權力來利用。
即使在他完全依附於皇帝的意誌和喜怒時也是如此。
王振就是這類人的第一個例子:他甚至威脅恫嚇最高級的官員,把妨礙他的人投入監獄,有時還把他們處死。
天子本人、他的宦官助手和“內閣”顧問們以及錦衣衛三者的聯盟,在明代即將成為一種典型的權力結合,而它在這時開始形成了。
朱棣看到這裡,其實是有些惱火的。
畢竟三家相互製衡的,尤其是宦官也是來監視錦衣衛免得他們勾結朝臣。
未曾想宦官勢力借著皇權,把這三股勢力全都捏合在一起,他當皇帝了!
“如此一來,天下豈不是隻知道王振,而不知道皇帝?”
朱棣重重的放下那個被王布犁成為冰闊落的飲品。
“真是沒見識。”
朱元璋早就聽聞過立皇帝的名頭了,可是比王振還厲害。
現在王振還是摟著點,並沒有前朝例子可以給他參考。
所以朱元璋覺得王振他在亂政,還能亂到哪裡去?
“老四。”朱元璋瞥了他好大兒一眼:“彆以為這是你的好大孫開的頭,其實是你小子開頭的。”
“啊?”
朱棣一臉的不敢相信,這屎盆子如何能落在自己的頭上。
“你在同允蚊爭奪政權的鬥爭中,得力於他在南宮宦官所提供的軍事情報,於是你對宦官“多所委任”,以致“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可任用宦官掌領。”
朱棣著實是沒想到他爹比自己知道有關靖難這事還清楚。
看樣子父皇可是對靖難前前後後都研究了許多,並且記在心中。
若是到時候父皇依舊沒有改變想法,把這些事通通告訴朱允炆,這可如何是好?
不對。
那大哥是不是也知道了這件事?
朱棣臉上有些恍惚。
“待到朱瞻基時,其叔朱高煦企圖奪取帝位,他唯恐朝臣私通朱高煦,便依靠宦官作耳目,於是宦官更受重視。
不僅如此朱瞻基還詔令於宮內設立“內書堂”,專門教授年幼的宦官讀書,並形成“定製”。
之後,宦官逐漸乾預政事。到了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乾政,對於大明才造成極大的影響。”
王布犁也一臉震驚的看著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