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全部印刷出來,朕讓要應天城的街頭巷尾,不,大明朝的所有疆域都拿到這份報紙,要讓大明青年皆知北疆蠻夷之無恥,之可恨。”
“李時勉這篇《請王師出征表》寫的也是極好,朕喜歡這句:請百戰之師征漠北,佑大明婦孺老幼得安樂,請陛下封狼居胥,護百世安寧。寫的好,朕要封狼居胥。”
“還有,張先啟賞百兩銀子,李時勉也賞百兩銀子,李時勉加右僉都禦史。”
李時勉打死也沒想到,自己追尋了這麼久的官運,居然就在兩篇報紙文章之中,至於張先啟,他本就是剛中不久的進士,年紀又輕所以沒有升官,但是這一封麵的字,在我大明當代文人中已是傳開,此一篇文字當留青史。
他比李時勉圓滑,官運亨通不是問題。
“瞻墡,做的很好,朕暫時就不賞你的,印刷安排下去,明日要發出來,報紙走運河先送往順天府。”
“陛下,印刷首頁的名字難度較大,需要重新根據張先啟的字做模板……”
“所有的工匠歸你調配,但凡有不從者,隨你處置。”
“謝陛下。”
朱棣又接著說:“呂震,你先去準備著,瞻墡印刷報紙的事情做完馬上跟呂尚書準備皇城閱兵事宜,不得有誤。”
朱瞻墡無奈,這是給自己安排的輪流轉啊,昨晚一晚上基本上就沒怎麼休息。
但是現在馬上有戰事,諸事緊張,自己不用上戰場,其他人可都是忙著出發,大家也都沒空下來,自己留在皇城內跑跑也是應該的。
坐上馬車就先去安排印刷的事情,讓林苗跟在自己身邊,林苗負責報紙這些事情必須熟悉,而且得讓關鍵節點的人知道自己是林苗的後台,不然林苗一個平民身份容易被人輕視。
今天所有的事情都是緊趕慢趕,工匠們得按張先啟的字重新製定印刷模板,因為這些字不是規整的文字,所以得特殊定製。
工匠們不敢懈怠,每一下都小心翼翼,臨近確定的時候,朱瞻墡又在報紙上加上了幾日後皇城閱兵的消息。
安排好事情,監工就交給了林苗還有馬巷,自己則馬不停蹄的趕向了皇城門口。
禮部尚書此時正在皇城門口,邊上的官員拿著圖紙,幾人正在指指點點。
“五殿下。”
幾人恭敬的給朱瞻墡行禮,朱瞻墡開口就問:“呂尚書,現在到哪一步了?”
“殿下,城門口的主街街道準備再拓寬一點,我們正在商量,是否拓寬。”
“若是拓寬時間來的急嗎?”
“隻是這一段路的話應是來得及的。”
朱瞻墡微微思考:“那就拓寬吧,皇城閱兵,軍隊兵士準備的如何?”
邊上的幾位官員對於朱瞻墡來到之後這近乎上級對下級的態度有些不爽,但是呂震知道朱瞻墡是皇帝命令來的,今日忙的很,沒心思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呂震恭敬的說:“兵士們為了皇城閱兵已經訓練半月有餘,都是精挑細選的兵士,身家底子也清白,雖然倉促但是無大問題。”
談到這裡朱瞻墡環顧了皇城門口一圈說:“呂尚書此次閱兵隻用應天府兵士,還有從今天開始整座應天府戒嚴,實行宵禁,任何進城的人查驗仔細,各城門入口加派軍隊。”
“殿下,宵禁需要陛下同意。”
“等會就會有人與陛下彙報,得了允許之後呂大人再分任務下去就好了。”
“臣,明白。”
不知不覺間朱瞻墡有了幾分指揮的模樣。
又仔細的看了呂震手上的街道圖紙:“主街兩旁設立兩層欄杆,百姓要進來看的,必須經過搜身檢查,任何武器不得帶進來。”
“殿下,這樣大規模的篩查怕是人手不夠。”
“二叔的警衛司會負責這個事情,呂尚書負責將這些柵欄儘快安裝起來就好了。”
“臣明白。”
朱瞻墡怕有什麼遺漏的事情,站在原地思考了一會:“呂尚書,重中之重所有檢閱的兵士必須是安全的,可以做到嗎?”
“殿下放心。”呂震一口應下了。
“此事有勞呂尚書了,我還得去一趟警衛司,近日北疆情況嚴重,事務繁忙,若有失禮之處還望呂尚書多多海涵。”
“殿下言重了,呂震能為陛下效勞,為殿下分擔,是臣的榮幸。”
“多謝呂尚書。”
朱瞻墡又得往警衛司趕。
看著馬車離開的背影,呂震身邊的官員有些不忿的說:“呂尚書,這位五殿下可是威風的很,上來就對我們這些人指手畫腳。”
呂震瞪了一眼這位官員:“不得妄言。”
“呂尚書,這位小殿下近來風頭正盛,可是有什麼旨意?”另外一位官員察覺出了呂震對朱瞻墡的態度為妙,可能有什麼事情在裡麵。
尋常威風八麵的呂尚書,隻在皇帝,太子爺,太孫麵前異常恭敬,就算是漢王和趙王也隻是保持應有的禮數。
身邊幾人都是呂震的心腹,呂震便小聲的說:“此次出征太孫和三殿下隨行,太子殿下身體不適,將是二殿下和這位五殿下輔助監國。”
“監國?幾人紛紛詫異。”
當官除了做分內之事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猜測聖意,要保榮華富貴,屁股得坐對椅子。
“這位五殿下是極聰明的,似乎那報紙也與五殿下有關。”
“報紙?那不是運德茶樓老板搞出來的?怪不得我說怎麼禦史會在上麵發文章。”
“隻是聽說而已,爾等切莫妄言,咱們做臣子的要為陛下分憂,特彆還是這樣的關鍵時刻,一點岔子都不能出,五殿下的吩咐也得聽著。”
其他人紛紛作揖:“唯呂尚書馬首是瞻。”
呂震其做人名聲不好,但是極會做官,他知道什麼時候一點岔子都不能出,也知道怎麼在上級麵前示好,任何一點風聲都逃不過他的耳朵,不管上級換成誰,他都是有用之人。
這就是他的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