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情少年朱瞻基自打被父親一頓父愛教育之後也算是想開了,專情一人自古以來不是什麼好事,既然來了就收下。
既然瞻墡有異族公主,作為大哥,我也得有。
邊上的朱瞻墉倒是無所謂,反正他隻關心大事。
說了這一堆事情後,朱棣的麵色變得嚴肅了一些:“明年朕要北伐馬哈木,你們二人回去後整兵,明年隨朕出征,各帶騎兵兩千,有沒有問題?”
“臣竭儘所能追隨陛下。”
兩人表了忠心後便退下了。
出了行宮互相作彆,猛哥帖木兒開口:“釋加奴……”
“還是叫我李顯忠吧。”
猛哥帖木兒神色複雜的說:“恭喜李兄了。”
“同喜同喜。”
兩人離開後,朱高煦便說:“陛下,猛哥帖木兒恐有反心。”
“有反心無用,他沒有反的能力,四周強敵環伺,內部並不統一,若是敢反的話可以一舉拿下。”朱棣目前對於建州女真倒是沒有過多的擔心,以他們現在的實力,就是九十歲的老頭進小巷,有心也無力。
“瞻基幫我擬一邸報,發回應天府,讓瞻墡安排多幾船棉花,還有糧食送來順天府,到時候派人運去建州市場。”
“是,皇爺爺。”給了巴掌也得給糖。
朱棣想了想:“也將報紙發過來,以後每發一份報紙,順天府就將報紙送過去建州還有兀良哈市場。”
“陛下,建州人認識文字的不多。”
“教化建州,需以我朝文字為基礎。”
朱棣經過報紙的事情知道了文化煽動的厲害,也明白了女真,兀良哈三衛,想要真的歸入大明,必須是從文化上認同大明,不單單是武力威懾。
讓他們看我們的,讀我們的詩詞,了解我們的文化,讓他們的孩子學習我朝文字,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是個大明人。
“高煦,朕記得之前洪武年間的時候有高麗人來我大明科舉還考上了,可有此事。”
“兒臣不了解,但是聽人說起過,好像叫金方還是金濤,中了進士,但是他隻會考試,會文字詩詞,說話卻依舊是高麗語,說華夏語言極其彆捏,當時賞賜了他官,實在因為語言不通就命他回高麗做官了,走的時候據說哭的可是厲害。”
朱棣深思了一會:“明年的科考宣布下去,朝鮮,建州,兀良哈,交趾,西域,所有的國家,甚至瓦剌,韃靼,隻要有學子願考試的都一並招收。”
“陛下,此……”
“大明要四方來賀,萬國來朝,區區幾個學子而已,若有求學之心便得鼓勵,各州府若遇到外來考學的學子,要大開方便之門。”
朱高煦仍然持有不同意見,他對於朝堂上的文人沒好感,這要是再來幾個外國文人,那不是更麻煩。
但是朱棣要將大明文化傳於海內外,必須要這樣去做。
“將朕的想法擬文書傳回去給高熾,並且讓他叫瞻墡看看,小子鬼主意多,看看還有什麼好辦法。”
朱瞻基吩咐太監去擬文書,自己則是問道:“皇爺爺,為何要拉攏李顯忠而不是猛哥帖木兒。”
“你可知兩人的區彆?”
朱瞻墡想了想:“李顯忠更加忠誠些。”
“忠誠?沒有忠誠,不過是李顯忠更膽小,能力更差而已,當初建州沒分左右衛,隻是後來他壓不住猛哥帖木兒,朕將之分開,後猛哥帖木兒還是壓了李顯忠一頭。”
“但是皇爺爺,咱們送這麼多棉花等物過去,真的好嗎?”
“怎麼能是送呢,隻是送到市場交易,以物易黃金白銀歸國內,或將來咱們的寶鈔糧票可以在建州等地的市場上通行是為最好。”
朱瞻墡明白了朱棣的老謀深算,他這是打算將外族的黃金白銀等硬通貨通過貨物交易的方式導入國內,因為他們不善種植,不善紡織,很多東西在他們這裡的價格是比江南富碩之地要高。
現在蒸汽船的出現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相信各行各業的產品都可以來到這些邊境市場交易,用這些商品大範圍的刺激國內經濟。
“當然選李顯忠他們家還有一個原因。”
“什麼原因?”
“宮內真妃你也是見過的,李顯忠家族是女真族難得長得好看的家族,他們家的女兒長得都不錯。”
爺爺之愛孫,在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