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眾人再次麵麵相覷,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對不對似乎沒人想過,而且這句話好像不是用對還不對來分辨的。
見眾人答不上來,楊廣便直接了當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此話不對,不過是蘇秦謙虛或說直白些虛偽的托詞罷了,卻教壞了後世子孫。”
眾人大驚,直接說蘇秦虛偽,這好歹也是洛陽本地先人,若非因為身份是晉王,在場之人怕是要站起來直接對噴了,但是因為是晉王,他們不敢。
“方才你介紹蘇秦出遊列國,以期謀一官半職,從他年少時便一直打算當官,隻不過懷才不遇罷了,後得機遇便扶搖直上,佩六國相印,他嘴上說著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做的卻不是如此,縱使給他洛陽二頃田,百頃田,千頃田,亦會佩六國相印。”
“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當仁不讓,遇難不退,胸懷萬民,為中原天下有一拳之力便儘一拳之力,國家危難則救國救民,國家興旺則添磚加瓦。”
楊廣的語氣輕緩,並不激動,但是說的眾人啞口無言,王隆無比欣慰的看著楊廣。
本以為他這樣就說完了,但是楊廣僅僅停了一息時間便再次開口。
“士大夫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聲音依舊不響,但是這四句話如同亙古洪鐘炸響在王隆的腦中,這是何等氣魄?!
王隆怔怔的看著楊廣,心中在怒號:“他說士大夫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更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說出如此的話?光是念起來都覺得激奮人心。”
橫渠四句,對於第一次聽到它的讀書人具有永恒且強烈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對於那些讀書越多,追尋越久,為人越正的讀書人來說越是致命。
因為其中蘊含著所有讀書人,在出發時的美好期盼,又有著包容天下的雄心壯誌。
這就像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對於從底層爬上來的武將的意義差不多。
體會到楊廣三言兩語中所蘊含的力量,就算是尋常不對付的元孝距以後說楊廣也隻得多了一句,空有文采。
就算再不願意承認,在這方麵元孝距覺得絕對不能惹楊廣,什麼詩會啊,佳節絕對不要在楊廣的麵前裝杯。
震驚之後王隆對著楊廣說:“晉王殿下之言我等應謹記在心才行。”
“是,王夫子。”
楊廣到有些無奈,他並不想人前顯貴,但是就碰到咱專業上了。
王隆對於今日甚是滿意,今日名為講學,但是他反而和楊廣學了許多。
對著年輕人說:“今日能聽到晉王的話幸哉,諸位回到家中不妨多想想晉王今日之言,想通了對你們多有裨益。”
“多謝夫子教誨,多謝晉王教誨。”
眾人散去後,楊廣也準備離去,走到門口和王隆作彆就上了馬車。
路上一對獵人父子走過,打山貨野味的獵人今日剛賣完了皮毛,領著兒子走過此處。
那皮膚黝黑的孩子好奇的看著中南大學堂的牌匾,並不大的眼睛裡卻充滿著光亮:“阿爹,這就是那什麼學堂嗎?”
獵戶忙拉住了自家孩子:“你這孩子往前跑什麼,彆衝撞了裡麵的貴人。”
“爹,我以後能來這裡讀書嗎?”
“胡思亂想什麼?那可是貴公子們讀書的地方,你爹我是打獵的,你把我這身本事學了去,以後就有活路了,還想讀書?咱家啥時候出過讀書人?”
孩子滿心的憧憬但是被他爹一句話堵死了。
孩子的失望讓他的眼神無比的暗淡,沒了之前的光彩。
此時一輛華貴的馬車緩緩駛過,一個公子哥探出腦袋來喊:“喂,小兄弟,想讀書嗎?”
男孩子欲言又止,無話說。
楊廣從車上扔下一本書來,然後說:“想讀就讀吧,不認識的字就去讀書報刊處自己看,能學幾個算幾個。”
馬車駛離,男孩撿起書,他不認識字,隻能分辨那印刷出來的書上頭第一個字是“三”。
馬車內袁天天問楊廣:“給那孩子一本書,有什麼用呢,他會看嗎?”
楊廣一笑,從容自信:“看與不看都無妨,做對的事情變好了。”
“為何你想要這麼多人讀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