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不知道,而是沒能深切體會到吳語森的可怕程度。
這個年代就是有人迷信港台導演。
《英雄本色》《喋血雙雄》,巔峰期作品,也讓吳語森有老本可吃。
沈三通要做《赤壁》,內容上的考慮,還不是首要的。
首要是製作費用問題。
這部戲屬於大片,他打算兩部連拍,需要大概四億製作費用。
他自己會出一成投資,中影能解決兩成半,可依然要對外拉投資。
這方麵沈三通比不上吳語森。
頂著好萊塢大導的名號,比他容易拉投資。
沈三通打算一億五千萬用在製作上。
剩下的兩億五千萬整合國內的電影特效技術,通過大投資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不光是他旗下的中畫,還有中影旗下的電腦技術公司。
以及國內的其他公司,包括港島那邊的。
四億隻是單算製作成本。
建城打算外包。
取景上他打算實行“用好已有的、興建沒有的策略”。
已經建好的三國影視城、漢朝影視城,用好。
必須要新建的,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開發商進行合作。
他不參與利益勾兌,建設項目讓其他方參與,降低製片成本。
把建城算上,這部大片,總的投資,會極為誇張。
到了上映,沈三通還要和院線進行談判。
這樣一部大投資,不可能和其他作品拿一樣的分成,要參考好萊塢模式。
第一周的時候,要讓製片方拿走六七成,第二周五六成。
這才是大片的打開方式。
從影城建設、電影技術、院線發展,利用大投資,帶動全產業的發展。
陳凱各的《無極》,花了三億,不知道花在哪裡,也就是聽個響。
吳語森的《赤壁》,用的是好萊塢特效。
儘量多花錢,才能好做賬。港台導演是不會經營牧場的。
這樣的事,也隻有沈三通能做、會做。
做好這個項目,沈三通覺得自己能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峰。
以後也不會有了。
就像張一謀《英雄》的行業意義,哪怕後來再有大片,也沒有它的行業意義。
證道大羅,隻有在鴻蒙之初才有可能。
中國人誰沒想過族譜單開一頁,沈三通自然也想。
沈三通不打算在這個項目上謀取個人利益。
全力把這部片子做好,帶動中國電影產業,往前邁進一步的。
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再算上使用大陸團隊、大陸明星,給台前幕後帶來的影響。
以及曆史大片,塑造正確的曆史觀的社會影響力。
做好《赤壁》電影,沈三通絕對能獲得一大筆行業積分。
當然,必然會多出其他煩惱。
工作之外的巨大煩惱。
回頭再看什麼王晶花、華夷、伍克搏,蠅營狗苟之事。
無法讓沈三通過於關注,也沒精力關注。
“沈導,我們可以強強聯手,再造一個華夷出來。”
王晶花簡單寒暄之後,向沈三通拋出,她準備已久的必然能讓沈三通心動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