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對男演員來說,一如花旦對於女演員,是大小熒幕、輿論場中最光鮮亮麗的角色。
他擋的人更多。
內外都有,再加上他的性格過於正常,和娛樂圈格格不入。
00年初,港台影視圈發現了大陸市場這個大金礦,紛紛大舉北上,掀起了合拍片的熱潮。
當時合拍片,大都是港台演員住星級酒店,大陸演員睡附近的招待所。
大陸演員即使是第一主演,比80年代的劉小慶和李蓮傑的遭遇,也強得有限。
沈三通聽吳晶吐槽過。
拍攝《太極宗師》時作為主演的他,除了拍戲,還要乾遍劇組的各種雜務。
正因為待遇明顯不同,所以在很多劇組,港台演員在大陸演員麵前也隔外盛氣淩人,自以為高人一等。
拍攝《還珠格格》時,彎島劇組和演員抱團欺負大陸演員。
如逼小燕子喝沾了馬糞的水之類,是當時的普遍現象。
周潔這個人性格耿直,不願和光同塵,就成為了殺雞儆猴的那個。
林欣如造謠隻是導火索,最多算直接原因。
彎島綜藝節目就是這樣。
或者說,彎島娛樂圈,沒有經曆過社會變革,還停留在下九流階段。
彎島各種奇奇怪怪的八卦謠言多了。
誰把這個謠言推到大陸,並廣泛傳播,這才是關鍵。
廣泛傳謠也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背後必然有利益驅動。
根本原因不複雜,陳導名和周潔不願意同汙合流。
不僅不沉默,還反擊。
成了很多人眼中釘、肉中刺。
所以,前有周潔舌吻謠言。
後有和陳導名在《少包》劇組不合,被陳導名下令封殺,一箭雙雕的謠言應運而生。
當然,沈三通也清楚,因為他的出現,這個謠言提前了。
如果不是他,有關陳導名封殺周潔的謠言要等幾年再回出來。
等周潔心灰意冷,隕落、退圈。
現在這兩個謠言,是有些人除掉兩人。
特彆是不讓他們參與沈三通《赤壁》這個項目。
尤其是周潔,不隻是港台,大陸也有人發力。
周潔要是在《赤壁》裡出演主要角色,肯定會再起。
黃小明、陸易、陳昆就很可能參與。
利益之爭,不可能溫和。
見麵可能道一聲好,私下裡插刀正常。
至於第三個謠言,裡麵彎彎繞繞就多了。
這是狙擊式造謠。
本來是陳導名在官方會議上,主張限製廢青港台藝人來大陸圈錢。
想一想,港台那個環境,這要是有了規定,很多都要完。
為了狙擊這個主張,港台發力,外向媒體配合,擴大化。
變成了呼籲封殺、限製所有港台藝人。
媒體輿論之下,這就不是行業問題,而是很嚴肅的指控,陳導名必須辟謠。
辟謠之後,也就把本來的主張辟掉了。
沈三通也是研究過媒體傳播相關理論,以及在古裝大片海外利益爭鬥中,見識過造謠式辟謠,辟謠式造謠等多種手法,才明白這個謠言的目的。
從這種配合就能看出來,東大一些媒體,不是不知道各種傳播技巧,也不是不會配合。
而是刀刃向內。
所學的各種技巧,如何製造議題、遞進,全部用在了幫助外麵上。
第三個謠言應該是十年後。
現在因為沈三通的緣故,也是提前出世。
變成了針對沈三通。
港台發力,內部一些媒體跟進。
沈三通如果辟謠,肯定會有後續輿論,讓他的《赤壁》大規模使用港台演員。
自證破除這個謠言。
沈三通覺得可怕。
不是這個謠言可怕,而是一些勢力和群體造這個謠,有一個潛台詞。
那就是他們認為沈三通會在意,會就範。
沈三通不由思忖,為什麼一些勢力,會有這個認知。
答案很簡單,他形象太好了。
他太正了。
哪怕他經常激情噴人,但總體是講大局的,是要臉的。
假設。
把個人形象從20%提升到80%,平均提升一個點需要的成本0.5。
邊際效用可知。
從80%提升到90%,一個點成本要2或者3.
從90%提升到95%,一個點成本就要10到20。
而95%以後,每提升一個點,成本就要50,甚至100。一個點的提升,消耗的資源,超過把個人形象從20%提升到80%的全部支出。
也就是越趨近於完美,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並且個人形象越是完美,負麵新聞殺傷力、傳播力就會越大。
沈三通估摸他個人形象現在是90%,維持這個形象就需要支付高成本,如果再提升這個形象,成本更高。
這就是第三條謠言產生的原因,他個人形象太好了。
一點黑墨,在白紙上就格格不入。
這就很可怕。
沈三通明白他這是有軟肋了。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好人讓槍指著。
可是沈三通不是陳導名。
讓人約北青報。
送他熱度,沒有不要的道理。
自證,證他媽了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