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價格很難買到。
九十年代最初,甚至還要往前一點,港島娛樂圈反了一波。
金勇麵對壓力,心灰意冷之下,想把《明報》給賣了。
德寶電影公司的實際掌舵人岑建勳,風行唱片的一姐梅言芳。
是其中頭頭。
德寶與大陸合拍片拍到一半停工,劇組人員直接被趕回港島。
至於梅言芳,本來安排她去廣州開演唱會,結果入境申請都沒法通過。
後世歲月史書。
這部分人洗白了,梅言芳搖身一變,立場掉了個。
也是那個時候。
港島電影中出現大量抹黑大陸形象的鏡頭。
當時,鄒文淮為了取悅彎島和當地片商,也加入了黑的行列。
《表姐,伱好嘢!》就是代表。
沒幾年97年了,反而極度瘋狂,不考慮後果。
也有可能早就辦好潤的手續,不在乎。
一開始引進外部片,本來第一考慮不是好萊塢。
大陸第一個談的是港片,和嘉和談過。
首先,文化相同。
其次開放電影市場,好東西第一考慮自己人。
熱臉貼了冷屁股。
鄒文淮嫌棄分成太低,端架子,拒絕了。
好萊塢公司才喝到了頭湯,引進了《亡命天涯》。
任何方麵,大陸不是從沒虧欠過港島什麼,而是有什麼給什麼。
不說水電果蔬,什麼好東西都沒落下過。
修個大橋,港島說不通特區,那就不通。
但是港島的表現,總是很短視。
嘉和就是如此。
不僅短視,而且雙標。
為了進入好萊塢,鄒文淮反複失敗,依然堅持。
而對大陸就沒有耐心。
嘉和94年隻出品了28電影,上市之後的95年,參與投資或自己製作的影片多達66部,翻了一倍有餘。
在港片市場萎靡的時候年產66部,絕對是不要命的自殺行為。
但鄒文淮傻嗎?
沈三通覺得不是,不斷的拍片、放映、造勢,可以持續收割股民,股東套利。
甚至沈三通往陰暗點想,這些人已經瘋了。
癲了,對港片絕望了,也對未來絕望了。
在97年之前狠狠的撈一筆,那個時候嘉和完蛋了,但是鄒老板賺了。
問題是,沒有出現世界末日。
不僅沒有出現世界末日,還越走越好。
大陸經濟騰飛,電影市場走出90年代的低迷。
嘉和這就尷尬了,為自己瘋狂買單,每況日下。
想討好彎島也沒做成。
隨著彎島片商掀桌子,嘉和失去了彎島電影市場。
同時,鄒文淮在這邊也沒有了當年的待遇。
從大陸這邊來說,想吃現成的,不願意燒冷灶,生意就是生意。
當然,大陸也沒有報複嘉和。
不僅沒有報複,捐個款,就原諒了,依然可以開影院進行投資。
沈三通個人認為,鄒文淮不會覺得是自己有問題。
可能反怪大陸,當年為什麼對癲狂的輿論不管,為什麼不再勸他一下。
沈三通覺得自己總把人往壞處想。
在他眼裡,鄒文淮,以及嘉和個人大股東李家的城,都有白皮崇拜。
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可以成為富豪。
和個人能力無關。
區位也隻能算一方麵。
西方國家殖民地、前殖民地,有些是有金礦的。
是真·家裡有金礦,港島區位都弱爆了。
問題是金礦和土著有關係嗎?
港島能有那麼多富豪,歸根結底是自己有一身皮,上麵寫著中華。
裡麵的骨頭,是轟爛的紫英石號,和半島上成建製消滅的帶英二戰勁旅的屍體,和哪怕活下來,但比二戰幸存者更大比例瘋掉的士兵。
掀桌子,不講規則,打不過。
帶英是不能血淋淋的吃,不得已戴上手套。
華人富豪批量出現,也沒法開搶。
然而身上的皮,就像空氣一樣,存在的時候,過於尋常,很容易忽略。
隻有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
總之,沈三通心裡下意識認為鄒文淮不會把嘉和賣給他。
要賣也會溢價,宰他一刀。
所以他沒想收購,隻想撈一筆。
買到5%舉牌線臨界點,澄天要收購的時候,他殺出來,做個門口的野蠻人。
賺一筆錢,或者再給伍克搏放放血。
沈三通買嘉和股票不急於一時,他還會用一致行動人,一點點建倉。
隻是閒棋落子,精力用在《赤壁》選角上。
9月12日。
曆時12天,《赤壁》選角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