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申也許有人喜歡他,但有一個不可能三角。
國粉,懂曆史,有腦子。
恰恰看電影的觀眾,絕大部分有腦子。
曹操在電影中的第一台詞,就給了觀眾一個負麵暗示。
這句話安在曹操頭上,不算冤枉他。
曹操為了收複南方,所以匈奴一“投降”,就借坡下驢默認了他們的占領事實。
五胡亂華的五胡都在曹操勢力範圍。
當然,沈三通不認為五胡亂華全是曹操的鍋。
造成五胡亂華是多方麵的原因。
首先,南匈奴內遷是東漢允許的。
這些人是東漢封狼居胥的功臣。
其次,曹操打仗的時候,這些胡人部落,送了人質又送兵源,也算效力了。
當時匈奴不是大問題。
沒有西晉八王之亂,周邊匈奴鮮卑雜胡,不可能成那個氣候。
隻是易中田,再加上媒體鼓噪,當下風潮,鼓吹曹操。
還有什麼屠殺促進融合,放在德國要直接進監獄,在米國會社會性死亡的怪論,大行其道。
哪怕是後世,曹操統一北方卻後患無窮的鍋,甩的乾乾淨淨。
沈三通要通過電影,以正視聽。
曹操絕對要對五胡亂華負有一定責任。
說一千道一萬。
曹操掌握那麼多的資源,有那麼高的位置,卻沒有承擔自己的曆史責任。
完成大一統,進一步探索大一統的製度,研究如何避免宦官、外戚乾政,如何解決門閥問題。
恢複因為連年戰亂凋敝的地方,恢複人口,梳理邊地異族。
這就是曹操的責任。
但是他沒有完成。
曹操彆那麼浪,穩紮穩打。
在有生之年稱帝,絕對能建立起比晉朝強大得多的魏朝,能避免漢人遭受五胡亂華的惡夢。
而且曹操但凡不那麼擬人,不做人,他就不會輸。
廟算議事劇情裡,受限於曆史局限性,荀彧和賈詡的分析都不是很對。
荀彧是完全錯誤。
賈詡則是結果對,論據不對。
不能輕易決戰的原因,是南方農業發展起來了,孫吳並不弱,要謹慎。
雖然賈詡論據不對,但曹操如果選擇賈詡的建言,赤壁之戰就不會輸。
曹操哪怕有一點良心,心有點好的。
有點帝王之象,愛惜百姓士卒,愛惜江東百姓,穩一穩,很容易勝利。
但是曹操沒有這樣的心。
他沒有戰略眼光,也沒有人品。
就是詩寫的好,所以很多人喜歡他。
但他原本不需要“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啊。
他是有機會的,不止一次。
詩寫的好,有個屁用,事沒有做好。
嘴上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實際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老百姓成了灰灰。
集中拍攝曹操的戲份。
誅殺孔融。
沈三通並沒有弱化曹操,反而讓他更有威嚴。
直到赤壁大敗之前,曹操會越來越有威嚴。
說殺孔融就殺孔融。
曹操殺孔融直接原因是孔融發表了《父母無恩論》,曹操抓住機會,在南征荊州之前處死了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門第極高,是儒家的門麵。
孔融就是嘴賤,說話不好聽。
沈三通分析孔融應該自以為自己挺有分寸的,挺中肯的。
一方麵搏名,表示自己是風流自名士。
另一方麵,他也自認為代表了朝堂的大部分人的心聲,讓他噴噴糞也沒什麼。
隻是孔融錯估了形勢和時機。
即將南下,滅亡江東孫權,已經要打仗了。
拚刺刀的時候,曹操哪怕再自信,也絕不能容忍後方有問題。
不隻是曹操,他手底下人也不能容忍。
滅掉孫吳,需要一個穩定後方,需要朝堂聲音一致。
而且大一統之後,也是排隊隊分果果的時候。
孔融這種名士,活下來,說不定比自己更會舔。
孔融獻上儒家法理,曹操麾下這幫名士的蛋糕,要分一大部分出來。
必須死。
沈三通對世家門閥沒什麼好臉,根本不美化。
利益擺出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殺掉孔融,也說明曹操開始考慮大一統後的治理問題。
他想利用漢末的亂世,打破長期以來在漢朝逐漸形成的名門望族的控製趨勢。
同時,他還想打破漢武帝獨尊儒術,形成的儒家一統天下的局麵,重建法家的統治思想。
所以殺孔融,不是衝動,是一個結果。
是朝堂大部分人主動向曹操靠攏的結果。
也是曹操釋放他自己稱帝後如何治理天下的信號。
當然,殺孔融本身,也加強了曹操的威勢,等同於帝王。
曹操通過這種行為做出一種宣誓,已沒有任何人可以忤逆他。
拍攝非常順利。
很快進入到了有關曹操比較搞笑的環節。
不是劇情搞笑,而是處於上帝視角的觀眾會感覺好笑。
這個劇情靈感來自於凱子哥的兒子。
有段時間男男耽改劇特彆火,內部有人支持,外部也有人支持。
陳飛於有一部待播耽改劇《皓衣行》,覺得這部戲播出之後,飛升在即,馬上就是頂流。
整天掐著點,撕日曆。
然後迎來了耽改劇全麵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