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
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
這幾方麵是用兵的大患,曹操貿然行事。
最後請戰,請求率領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擊破曹操。
這段戲是周瑜的高光。
陸毅演技確實不是很行,好在是電影,可以磨鏡頭。
吳語森版本是諸葛亮推動劇情。
張震飾演的孫權口音難繃,情節也難繃。
魯肅吹捧諸葛亮,孫吳陣營的孫權心腹,正式場合,捧蜀漢陣營的謀士,沒問題嗎?
諸葛亮還要去說服周瑜,這都不是加戲,而是毀了武侯。
軍營戲份更是各種炸裂。
練兵如兒戲,軍紀如兒戲,小喬接生馬駒。
來了一波反戰,不要小馬上戰場。
逆天。
馬兒自己都不願意。
不上戰場不當戰馬,怎麼吃上好夥食?
後麵更逆天。
諸葛亮通過彈琴知道了彼此的心意,然後小喬鼓勵周瑜,堅定了他打的信心。
隨後,為了說服孫權,周瑜帶著小燕子演的孫尚香去狩獵。
留著孫權單獨和老虎乾。
心有夠大的。
說周瑜要害死孫權,弄一個馬驚而死的戲碼,獻上江東給曹操,也好過說是為了鼓勵孫權。
而且大戰在即,如此關鍵時刻,孫權死了怎麼辦?
沒有了名分大義,周瑜再想戰也戰不了。
然後,孫權戰勝了老虎有信心了。
就這個劇情,空弦拉弓什麼的都不算什麼,那隻是術的問題,劇情是整體存在問題。
吳語森版除了質感還行,道具、服裝好,劇情是完全操蛋。
香港導演根本不理解一個大型組織如何運作,隻知道黑幫打架。
沈三通太自信了。
隻要老老實實拍,肯定乾爆吳語森。
是戰是降,不是情緒,不是勇氣決定。
而是力量對比決定。
這個力量不是取決於曹操的力量,而是孫吳勢力主戰主降的力量對比。
孫權缺少的從來不是什麼勇氣,而是實實在在的力量。
當周瑜表態打仗的時候,孫吳團隊裡主戰派力量暴漲。
於是孫權一錘定音:“曹操老賊早就想要廢掉漢朝皇帝,自己篡位,隻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
“現在,那幾個英雄都已被消滅,隻剩下我還存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望向周瑜道:“你主張迎戰曹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
孫權表態之後,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麵前的奏案。
環視一周道,說道:“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
黃小明憋著一口氣,這段戲是他高光,一個眼神對撞,陸毅就有點沒接住。
好在身份位格差了一分,孫權是主,周瑜是從,還挺和諧。
吳語森版則把港島番位玩法,也用在了電影裡。
電影給人的感覺,諸葛亮不是從,劉備才是從,孫權不是主,周瑜才是主。
當然,拋開一切不談,看一個本子人,擠眉弄眼演諸葛亮。
看著就犯惡心。
大會開完之後,開小會。
周瑜再去見孫權,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
完全基於軍事層麵分析的戰爭形勢,
周瑜詳細分析批駁:曹操在戰書裡自稱“水步八十萬”,其實根本沒有。
根據曹操全部軍隊規模,前來南征的曹軍不會超過16萬人。
而且僅僅一個月,就從河南打到了江陵,必然十分疲憊。
劉琮投降交給曹操的荊州兵頂多8萬人,短時間也不可能真正融入曹軍,曹操用起來不順手。
周瑜認為曹軍滿打滿算不過二十幾萬人,以疲憊的主力帶著三心二意的降兵,即使人數再多也沒什麼戰鬥力。
周瑜要五萬人去夏口(位於赤壁東北),與曹操決戰。
孫權給了他三萬。
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又任命魯肅為讚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而他繼續調集人馬,多運輜重、糧草,作為後援。
這些決策沒有諸葛亮的戲份,因為這屬於江東孫吳的核心圈子決策,廟算議事,孫吳陣營最高決策機密。
諸葛亮不可能參與。
拍完孫吳團隊核心大戲,沈三通轉入蜀漢團隊。
他要在沒有參與感的時候,給諸葛亮滿滿的參與感。
沈三通給武侯開了掛。
沈三通專心拍戲,進入07年。
娛樂圈發生了一件大事。
1月1日。
張偉平放炮。
委屈壞了。
沈三通則看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