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江陵出發,將要順長江東下。
諸葛亮為劉備再次分析了局勢,曹操很明顯是直指江東,這個時候正是我們的機會。
江東世家門閥可以投降,但孫權沒有投降的餘地。
也給劉備製定了策略,繼續收攏士卒,操練水軍,和劉琦結成聯盟。
沈三通在這裡也沒有采用史書上的“求救”說法。
向江東求救,是事實。
但不能說出來,尤其是談判中,會降低自身的談判籌碼。
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說。
魯肅因為諸葛亮的敢於鬥爭,自尊自信的態度,越發尊重他。
魯肅要向孫權報告形勢,而諸葛亮也受劉備之命,出使江東。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
孫權接到魯肅的報告,知道了劉備情況,也知道這群人核心未失。
但依然想要嘗試收編劉備。
這個時機太好了,劉備剛敗,曹操大軍在前。
當然要試試,萬一成了呢?
諸葛亮麵對孫權的趁火打劫,駁斥了對方,並且反指孫權即將大禍臨頭。
曹操基本已經消滅北方的主要強敵,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在曹操大軍麵前,英雄無用武之地。
曹操的鐵騎,下一個目標就是江東。
如果劉備沒有退路,選擇投了,到時候曹操還會接受江東的投降嗎?
或者說,你孫權自己想想,江東世家門閥,會不會用伱孫家向曹操表示衷心。
諸葛亮所說話皆是誅心之言,很難聽。
而這就是利益鬥爭,不可能溫和。
諸葛亮的態度,讓孫權態度發生了變化,知道必須平等的對待劉備。
更加尊重作為劉備使者的諸葛亮。
沈三通電影的主題,在蜀漢陣營中展現。
赤壁之戰中,曹魏陣營占據非常強勢地位。
隻要不浪,穩紮穩打,蜀漢和孫吳很難存續。
而孫吳相比較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壓製投降派。
總體而言,孫吳陣營是有許多選擇的。
蜀漢陣營局麵就差多了。
夾在中間,劉琮那個死孩子,投降之前不知道說一聲,又遭遇了軍事失敗,局麵不要太差。
像劉備剛剛失敗的時候,曹操大軍來襲,劉琮獻上荊州。
要是換個隻知道空談的文人墨客,那就完了。
天塌下來了,死定了,沒有活路了。
隻有投降。
大概率投降曹操,小概率投降孫權。
反正就是投降。
等到要去和孫權合作,尋求幫助的時候,又會自我貶低,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
就是從沒想過,定下神分析得失,尋找機會。
沒有從危險中看到機會,去努力尋找對自己有利的一麵。
說白了,隻知道空談的文人,不理解力量來源。
兵馬糧草隻是符號,沒有具體的感知。
在他們眼中,強和弱是絕對的,是靜止的。
但實際上,隻要善於鬥爭,敢於鬥爭。
強弱是可以轉變的,是動態的。
鬥爭取得勝利。
哪怕沒有勝利,鬥爭本身就有意義,鬥爭本身就是勝利。
沈三通把自強不息的信念通過蜀漢團隊傳遞給觀眾。
可以清晰的看到,經過鬥爭贏來他人尊重。
沈三通還做了一組對照,劉琮獻上荊州之後,受到各種嘲弄,連個基本尊重都沒有。
蜀漢室內戲結束,沈三通這組完成。
拍攝時間表製定的很合理,其他兩組室內戲也基本拍攝完成。
室內文戲,他想要呈現一個鮮活的曆史麵貌。
如曹操,大一統在握,不擺譜,就不真實。
如孫權,一方麵曹操來勢洶洶,感受到很大壓力。
另一方麵,有可能收編劉備,也有貪婪的一麵。
劉備,軍事失敗,麵對生死危機,會恐懼。
隻是恐懼之後不是喪氣,而是生出更大的勇氣。
曹操團隊的自信威嚴,孫權團隊的憤恨與勇氣,劉備團隊的自強不息,把這些呈現出來。
1月18日。
《赤壁》進入外景部分,先文戲後動作戲,戰爭戲留在最後。
依然采用分組拍攝。
隨著轉入外景,劇組人數開始增多,沈三通對於劇組的管理更加嚴格。
他自我要求同樣嚴格,從不在劇組和女演員,做點什麼。
導演buff加持的沈三通,哪怕自我要求降低,盾防也很高。
然而,陳郝來探班,一下子把他轟翻在地:“我不是你劇組演員,你擔心什麼?”
文中時間點到了,把古裝大片收一下尾。
能鬥一次,是因為內部團結,再加上凱子哥被逼進了牆角。
黃金甲救不了,本身就不團結,黃金甲內部就不團結,蔣誌強、張偉評,湊不一塊去。
古裝大片海外利益也沒法子,硬實力有差距,還是要和前世一樣完犢子。除非我不按現實來,為了爽亂寫,還是不要了。時間長著呢,以後再找場子。
赤壁有讀者說我水,作者君加快。
為了寫赤壁,演義翻了,正史也翻了,花了很多時間在裡麵。吳語森的赤壁重看了,看的很折磨。
張震的口音,梁超衛的口型,還有本子演的諸葛亮嬉皮笑臉,黑澤綠玲的小喬。劇情我都可以忍受,這些是真折磨。
差不多劇情寫完了,外景什麼的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