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道:“這就是障眼法,站到台前是要承擔責任的,在幕後,可以享受無儘的權力,也不用承擔責任。”
“與導演、演員等小角色相比,公眾陌生的藝術總監,才是電影背後的推手,真正的大人物。”
“吉爾·雅各布,從1978年到2000年,擔任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二十多年,當年就是他對張一謀電影的國旗、國歌鏡頭,有強烈意見。”
“阿爾福雷德·鮑爾,執掌柏林電影節二十多年,莫裡茨·德·哈德爾登,從1980到2001,也是二十多年。”
“威尼斯電影節的藝術總監,相比柏林、戛納動輒20年任期有所不同,更換平凡。”
“00年前後,威尼斯電影節出現了一段明顯的震蕩期。”
“04年,馬可·穆勒從莫裡茨·德·哈德爾登手中接任藝術總監。”
“從威尼斯電影節離職的莫裡茨,在柏林電影節任職二十年之久,又在02、03年任威尼斯藝術總監。”
“按照我們一些媒體的說法,馬可做了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後,更加關注華語電影,華語電影也迎來了威尼斯曆史上最好的時代。”
“我覺得更準確的說法,不如說加大了對華語,準確的說,對國內的攻勢。”
“這幫藝術總監,電影節的掌舵者,都是同一夥人,背後是同一個群體,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征。”
“簡單來說,不絕對的反中,就等於有罪。”
於東見了鬼一樣。
彆說於東,就算是薑聞也是見了鬼一樣。
沈三通不說,他們是真不知道,這些電影節背後是一幫人。
其實想想又莫名的可以理解。
於東道:“為什麼之前沒有注意到,動不動二十年的任職,這不是那啥嗎?”
按照西方的口徑,這不是**裸的鍍彩,**裸的威權嗎?
於東在業內乾了很久,好像沒注意過這一點。
薑聞也是麵色凝重。
他混跡了很多次國際電影節,外國老婆也娶過,藝術總監的名字也聽說過,但是沒有這種直觀的感受。
按照沈三通擺出來的事實,哪有什麼三大電影節,其實是一夥人。
而且這夥人,立場一致,全部都是反東大。
薑聞眼睛眨巴眨巴。
他思考了一下,發現沈三通說的沒錯。
在三大獲獎的國內電影,或多或少都帶著批判,不帶批判而獲獎的很少很少。
沈三通繼續道:“我們不關注很簡單,因為背後操作者,太懂媒體傳播了。”
“首先,外國的媒體,很有紀律,刻意的忽略。”
“不會提藝術總監的作用,主要數台麵上的人物。”
“其次,我們的媒體,基本上隻聽個響,不會去揭露背後的故事。”
“以複讀的方式,膜拜的方式來看待國外。”
“就算他們查到了,寫的也是國外二十年連續做藝術總監,是為了電影節穩定運行。”
“不會扯到批判、否定那一套。”
“甚至連讚美,也發不出來。”
“因為讚美,會給出有效的信息,背後的人,不希望這些小動作被看到。”
這些所謂的國際電影節,和藝術無關。
沒有一點客觀、中立、自由的樣子。
一點都沒有。
往往越強調什麼越沒有什麼。
薑聞被衝擊的有些大,說了句掉分的話:“《太陽》其實是有點混亂的,也不是沒有希望。”
沈三通同情的看了薑聞一眼:“《色,戒》太強了,放在哪個電影節都會拿獎。”
“這種族裔之光,出賣自己的族裔,自甘下賤的電影,太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