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元璋提刀嘎嘎砍。
朱允炆上來蠢了吧唧的信了,所以他沒了。
朱棣靖難繼續嘎嘎的砍。
到了東林黨,不能對利益團體動刀,明朝就走到了終結。
而老中六七十年走過西方四五百年的工業曆史。
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既是工業史,也是不斷的向利益群體揮刀的曆史。
工業化的第一桶金,不是剪刀差。
有這個想法的人太幼稚,被障眼法迷惑了。
清朝不收農業稅嗎?
民國不收嗎?
都收啊。
關鍵不在於剪刀差,而是削峰填穀。
能斬斷掌握權力之人的伸手。
為什麼前三十年很多精英回來?
放棄外國好生活,來過苦日子。
這些精英不傻的,他們看到了工業化的可能性。
在其他列強已經發展起來之後,這是唯一的途徑。
強調剪刀差,是為了掩飾削峰填穀。
後三十年,利益群體也是一茬一茬的邊緣化,一車一車的送走。
而後三十年開啟的時候,第一刀其實是薑聞這個群體。
當時還沒意識到,和很多利益群體一樣,都覺得自己能穩住。
然而老中聰明人太多,前仆後繼,根本不給機會。
薑聞這個群體個體上有很多人因此得利,但是群體而言跌落了。
生活依然很好,地位降低了。
就像後三十年剛開始時候,一些作家、經濟學家,能夠參與製定規則。
解決之後,東大繼續往前,不斷克服存在的問題,這套體係越用越好。
當時的經濟學家卻跟不上了,直接精神崩潰,整天罵罵咧咧。
他們其實生活很好,但是接受不了落差。
不斷懷念當年製定規則的輝煌歲月。
本質上,薑聞也是如此。
就說沈三通,在前三十年,是沒法進城的。
他根本沒法做導演,沒有選擇這個職業的資格。
望著薑聞這群大院子弟,隻能眼巴巴羨慕。
還要小心翼翼不斷強調規矩,希望對方守規矩,不要欺負人。
往前拍電影是特權,就算是現在,最多加個考學這個途徑。
成為學院派才有資格。
徐光頭拍電影,都要10年往後,外部力量入場才有機會。
等到互聯網入場,那個時候才是誰都能做導演。
所以薑聞精英主義很正常。
不說農村,就算二三線普通城市的孩子,都接觸不到他從小接觸的東西。
彆人談的東西,會進去,他們隨便談。
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很難不有高人一等的看法。
後世薑聞電影那麼多解讀,實際上是一個美妙的認知錯位。
薑聞懷念是他們中心化的地位。
有些東西,隻有他們能玩,有些職業,隻有他們能從事。
後世代入是因為不滿意現狀,所以懷念過去。
再加上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水平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大學擴招。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了自己也是精英的錯覺。
這就是一個美妙的誤會。
薑聞懷念前三十年,是因為他能做主角。
普通人也誤認為自己也是主角。
對於沈三通來說,他都不懷念八十、九十年代,更不會懷念前三十年。
生產力局限,通俗的說法是家貧百事哀。
對於八十、九十年代,他感謝爸爸媽媽吃得苦。
對於前三十年他感謝爺爺奶奶吃的苦,而他,不斷向前就可以了。
這些東西,沈三通不會說出來。
薑聞自己也許都沒想過這些。
沈三通習慣從利益出發思考問題。
薑聞可能就是做電影,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的思考方式。
沈三通進一步說明《太陽》電影受眾:“這部戲的受眾太少,主要針對前三十年有落差感的大院子弟。”
“最多再加一些文藝片愛好者。”
於東絕望了:“這才多少人,文藝片能賣什麼票房.”
沈三通道:“宣發上最好主打真實曆史,不能雲裡霧裡,本身電影就很意識流。”
“票房想要高一點,就看能否動員大學生群體,或者白領,自詡為精英,不滿現狀的群體。”
“當然,還要注意媒體,媒體往往不會喜歡這部電影,他們不喜歡前三十年。”
傳媒也是有落差的群體,但他們不喜歡前三十年。
不說美化,任何回憶的都是打壓態度。
於東想一頭撞死!
無論是色,戒,還是薑聞。我隻是給出自己的分析,一家之言。
又發燒了,大家保重身體,最近兩次發燒,估計都是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