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想,有這個想法,國內工作室,是非常願意配合的。
甚至願意降薪。
老中不缺有情懷的人!
《流浪地球》的特效公司,不少賠錢做的。
然而,直到郭凡,國內的導演,愣是沒人願意怎麼做。
哪怕這樣做可以省下很多製作費用,也能提高業內地位,就是沒人做。
下意識避開能提高國內發展水平的決定。
立場之堅定。
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數字技術部門表態之後。
其他幾個部門,也相繼表態。
發行部門,也有衝動。
自己沒有院線,談發行的時候,老是感覺少了一個籌碼。
再加上沈三通主控的電影,獨一份的票房收益。
這對於發展院線來說,將會是一柄利劍。
沈三通聽取了意見。
發現大家一個個摩拳擦掌。
也就是他威望足夠高,火車頭電影公司,三通娛樂是他一手締造的,到今天才發展院線已經是極限。
壓不住了。
沈三通也不能壓。
他感覺到了危機。
對抗西方敘事是有代價的,李兵兵要去好萊塢,寧昊出走也許就是代價之一。
以後可能還有。
沈三通還不是產業之爭,處於意識形態之爭,真金白銀少。
相比之下,他有些理解韓三瓶的不容易,以及為何有那麼大的權力。
沒有從電影製作到影院放映的全產業鏈掌握,在這種弱小的時候,很容易被擊破。
好萊塢集團,虎視眈眈吃下國內電影市場。
本子不懷好意,也是垂涎欲滴。
港島不靠譜,胡亂坑,卻也不得不依靠。
因為無人可用,大陸一幫導演更不靠譜。
需要等新一代成長起來。
隻有親自感受到了山呼海嘯般的壓力,才能明白在這種壓力下,讓國產電影保持自主是多麼艱難。
沈三通相信韓三瓶麵對更大壓力,to告他,編造各種小道消息。
同時,也有很多誘惑。
隻要退一步,就有很多人送他好處。
沈三通也麵對很多誘惑,退一步,放棄自主,順從西方敘事。
罵他的人,立刻會吹捧他。
然而,他不想跪,隻想做自己的電影。
在一些人眼裡,不跪就有罪。
沈三通不得不邁向全產業鏈。
至少要在12、13年的時候,踩國際電影節一腳,他要自己有自保之力。
廣泛聽取意見後,沈三通製定目標:“我們第一年,收購一家小院線,不要貪多,也不求快,有個體係就行。”
有之前做新業務積累的經驗。
開拓院線業務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沈三通希望入局後,搭個架子就行。
等到明年金融危機房價降低,擴張一波。
沈三通強調:“院線方麵,我們不做第一,也做不了第一,像中影,本身就是影業巨無霸。萬大,人家是做房地產的,影院、院線隻是附帶。”
“院線業務,我們保證自己有,做個第四、第五就行。”
做全產業鏈,沈三通有可以參考的對象。
比亞迪在汽車領域就是這個發展方向。
這樣有好處,一般電影回本要成本和票房一比三。
全產業一比二,甚至一比一都可以。
票房不賺,可以通過版權和授權賺。
就好像,生產打火機,打火機不賺錢,廣告賺錢。
沈三通最後道:“我也是被逼上梁山了,那就隻能乾了。”
前世電影行業,已經開始和電視劇差不多了,趕正常人。
靠一人一票的院線電影,開始趕人。
誰信啊?
但就是事實。
從業者,連幻想自己站著,都幻想不出來,和零零後精神世界差距太大。
零零後不怎麼進入電影院。
主力觀影群體還是八零後九零後。
大搞營銷,蹭社會敏感議題。
頭幾部吃到的電影得了好處,但挖了電影行業的根。
前世電影行業到底什麼成色,從《流浪地球1》成本三億多一點,《滿江紅》劇本殺電影,成本五億,就能窺見一二。
希望他們是在洗米。
要不是洗米,更可怕。
沈三通要給電影業上上強度,全產業鏈條,他有回本優勢,肯定要大量生產。
卷,卷不過的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