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各倒了,韓三瓶是真沒有可用之人。
各種營銷鋪天蓋地,一個觀念形成了,搞商業片,大片還是要靠港島導演。
於是乎,前世吳語森《赤壁》籌備了兩年。
開機之後各種問題,保險擔保結束也沒有拍完。
中影在《赤壁》上投了2500萬美元。
不隻是錢,還和韓三瓶的大片戰略直接掛鉤,以及中影集團改革。
幾乎“動用了一切能動用的資源”,商務置換至少有八千多萬。
中影通過招商、讚助、引資,儘一切能量發行《赤壁》。
《赤壁》的拷貝數量史無前例接近一千五百個,直接拉升了一個數量級,
利用手中掌握的院線資源進行垂直營銷,隨時在必要時用行政手段清理檔期。
不過,前世的話,《赤壁》是韓三瓶遇到的第二個大坑。
第一個大坑是陳克辛原版《投名狀》。
幾乎是一樣的路數,給李蓮傑一個億片酬,用李蓮傑的話來說“不敢相信有人找他拍這種片”。
純粹是把韓三瓶和中影當冤大頭坑。
被坑,中影還要忍著,先把錢賺回來。
前世《投名狀》一千個拷貝,馮曉剛的《集結號》才六百多,不到七百。
經過《投名狀》《赤壁》兩部,直接導致韓三瓶名聲臭了,吃相太難看。
關鍵前世那個時間節點,還真沒有好辦法。
至少《投名狀》《赤壁》說中文,是國產片,也能帶動電影市場。
韓三瓶頭疼:“大片撞題材太慘烈了,不該讓吳語森弄第二部的。”
沈三通聽出了弦外之音,提醒道:“當年可不是現在這樣,是他各方施壓,要弄這個題材。”
“不能用當下的眼光去看過去。”
沈三通不是要簡單的檔期對撞,還要更進一步,更慘烈的廝殺。
後世全數字放映,拷貝成本低。
現在不一樣。
四千五百張熒幕,數字放映的不到一千,九百左右。
剩下的要用膠片放映,每一個膠片拷貝都是真金白銀,所以一個拷貝往往兩個廳用。
兩千拷貝,不隻是接近一半排片,更是幾乎能把所有廳覆蓋。
韓三瓶所說的全覆蓋就是這個意思。
上映的時候,電影院基本上就是兩部《赤壁》。
同一題材,同一天上映,就是刀刀見血的乾。
因為是同一題材,誰好誰壞會直接反應在上座率上。
黃金影院位置、黃金場次、黃金時間,不隻是題材對撞,還會反應在一個放映廳一個放映廳的爭奪上。
韓三瓶明顯是覺得有點咄咄逼人,可能想讓他減少點拷貝,一千五,或者一千,雙方留有一定空間。
沈三通直接不讓韓三瓶開口。
他能理解韓三瓶的想法,做人留一線。
但對方沒給他留!
沈三通道:“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有人想讓我退一步。”
“各種方式給我遞話,但是吳語森方麵沒有公開喊話。”
“這意味著什麼?”
“我如果傻傻同意了,退了一步,公眾層次不知道是因為團結,因為我顧大局。”
“你信不信?吳語森那邊的各大利益方,澄天,還有其他一直黑我的人,直接會說我怕了。”
沈三通聽到了小道消息。
吳語森麵對投資方很硬氣,伍克搏要隱退。
但他不是三歲小孩,自從《生快2》首映,把當年事情挑明之後,吳語森沒有正麵回應過。
兩天前首次回應當年事,也是一帶而過。
手法很陰。
沈三通要是被勸退了,錯開一周,或者怎樣。
不談對宣發的影響,就算他的《赤壁》吊打吳語森的,第一時間的公眾記憶形成了,造成既定事實。
過個幾年,再撒通稿,甚至可以倒打一耙,修改曆史,說他投機取巧。
這些人乾得出來。
容不得他心慈手軟!
想了想這些人連他都敢坑,韓三瓶是真的無話可說:“行,按你的意思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