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級軍工係統》轉載請注明來源:思兔閱讀sto.ist
這樣的理想地點是否存在呢?
蘇晨俯身在高精度軍事地圖上,沿著311國道細致地探索著,希望能找到那個關鍵地點。
一個地名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戰火鎮”。這個名字直接點明了這個地方的曆史——它曾深受戰爭之苦。
從暹羅的曼德勒出發,沿著31號公路向北行進,到了戰火鎮這裡,公路一分為二。
一條向東北方延伸,經過撒溫仰賓和賈賓,繞過抹穀的邊緣直通孟密。
這條路蘇晨之前走過,但隻到了撒溫仰賓便折返曼德勒,未能繼續前行。
另一條則是31號公路,沿著伊洛瓦底江的東岸北上,途經皎基和萊畔崆,最終抵達太公當並繼續向北延伸。
1948年初,暹羅正處於“民地武”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期,多支地方武裝聯合起來,幾乎包圍了暹羅的首都仰光。
在這場危機中,吳乃溫將軍展現了非凡的指揮才能,他領導下的“緬甸國防軍”成功保衛了仰光,成為穩定政局的關鍵力量。
隨著時間推移,這支軍隊在戰鬥中逐漸成長壯大。
進入50年代,由於長時間的圍攻未果,加之內部矛盾頻發,這些地方武裝的力量開始衰落。
吳乃溫看準時機,發動了一係列反擊,將他們逐個擊破,逼迫這些武裝撤入深山,轉為遊擊作戰。
然而,這些武裝並未完全放棄抵抗,在撤退途中還曾集結數萬兵力試圖發起最後的反擊,與吳乃溫的軍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這場戰役的發生地正是戰火鎮。
在這場戰役中,“民地武”雖然聲勢浩大,但因內部各自追求不同利益,導致彼此間充滿矛盾,難以統一指揮,最終在戰場上互相牽製,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
結果,“民地武”遭受重創,成員們紛紛逃回各自的民族聚居地,苟且求生。
而緬玉zf軍緊隨其後,不斷追擊,若不是“緬共”的出現,將部分武裝力量重新集結,並利用深山老林開展遊擊戰。“民地武”幾乎要被完全消滅。
這場戰役後,緬甸zf軍的吳乃溫將軍意氣風發,將這個見證了他的輝煌勝利的地方命名為“戰火鎮”。
蘇晨手指著地圖上的一個點,對著剛從外麵回來的吳應文問道:“應文,你認識這個地方嗎?”
吳應文看了看地圖,回答道:“戰火鎮,我聽說過,也曾經去過。”
“真的?說說看。”蘇晨好奇地問道。
吳應文回憶著說:“戰火鎮在我們緬玉有些名氣,因為這是吳乃溫統領當年贏得重大勝利的地方。
我去過一次,大約是兩年前的事了。它位於31號和311號公路的交彙處,是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
從這裡出發,西邊和南邊是開闊的平原,而東麵和北麵則是連綿的山脈。
31號公路在這裡轉向東北,實際上就是進入了山區。對了,蘇晨,我記得你似乎也來過這裡?”
蘇晨摸了摸頭,略顯尷尬地說:“我有來過嗎?哦,可能是吧。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