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卻不這樣想。
一個是年輕的帝王,另一個便是當時的掌印太監段信。
這段信並非真的有什麼豪邁的護國之情,他之所以如此熱心地主張應戰,單純是想借這個機會,立住自己的萬世英明。他自己當然沒什麼帶兵出征的本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拚命慫恿皇帝。
可大臣們的反對有時並非空穴來風。年輕的帝王,儘管在太師多年的悉心輔導下習得了帝王之術,卻並未掌握一絲一毫的用兵之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遠征需要的糧草準備往往長達幾個月,本就是需要從長計議的一件事。
可就當時的緊急情況而言,要將金陵城三大營的二十萬兵力,在幾天之內集結並輸送到北方應對以逸待勞的大宛士兵,無異於以卵擊石,天方夜譚。
這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舉動,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
這個人就是深受帝王倚重的靜初國師。
蕭祁煜不可能完全無視大臣們的意見,但他確實很想借此一戰,穩定住大瑜往後幾十年的安寧太平。
因此他讓國師算了一卦。
然後,皇帝便下定了決心,五天內,帶著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向居庸關前進。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