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數,可搬山,倒海,降妖,鎮魔,敕神,登仙,摘星,拿月,辟地,開天!”
王先生輕描淡寫說道,言語之中卻透露說不出的傲慢。
或者說,本該如此。
他的道,便是大道,他的法,便是此界正統。
天下九洲能夠稱得上正統的法門,總統不過五家,儒釋道,人帝妖皇。
如今,這第六門正統大道,就等你來證!
我之道統沒有上限,你有多大的野心,多大能力,就能得多大的果位。
刹那間,陳長生福臨心至,忍著如淩遲般的痛苦,低聲回應一句:“願行大道!”
轟隆隆!
原本天氣晴朗,惠風和暢的朱仙鎮,頓時烏雲密布,如黑雲壓城城欲摧,不見半點陽光,似乎末日征兆。
“終於邁出這一步了。”
待在石橋南畔的盧遮道人起身眺望,喃喃一聲道:“自十萬年前一戰之後,人世間終於又有出現一位膽大包天之人……”
三教聖人監察朱仙鎮,而,盧遮道人恰如風聞言事的禦史,監察三教聖賢。
監察什麼?!
就是監察這一幕,看看究竟是誰從朱仙鎮的末法環境中脫穎而出,究竟領悟出什麼東西。
天地為之一顫,朱仙鎮一個個詭異,強橫的存在,紛紛投下目光,喃喃自語。
“是了。”
“來!”
“可敬,可歎……”
飛升大修士邁向地仙聖人,這一步絕對不是普普通通的積攢靈氣,更不是平平凡凡嗑藥升級。
這一步不同以往凡境突破,哪怕是將整個星河的靈氣倒灌給飛升大修士,飛升依舊是飛升,始終擺脫不了凡身,無法成仙。
飛升晉升地仙,這一步真正重要是道。
有道才能成仙,方是得道真仙,沒有道,實力再強大也隻是**凡胎,沒有乾預法則,觸及本源,感悟宇宙的本事。
如何才能得道,前人一步步走下來,最終總結出一條立教之路。
傳道,授道,是為地仙,立教,教化,是為聖人。
通過立教,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完善,最終得出了自己的道。
不再依靠自己一個人修行,而是廣授弟子,接納他們的智慧,利用眾生對道的感悟,如同一滴滴雨水落下,如同一條條小溪彙聚。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細流,彙成大河,最終立下那通天之塔,貫穿成道之河。
如今的天下九洲為何隻有五位地仙聖人,因為隻有這五位走通了自己的路,立下自己塔。
儒釋道三教自然不用多說,天然成塔,人帝是以人族立塔,妖皇是以妖族成道。
為何三教之間能合作,而,人帝與妖皇之間,衝突極其激烈。
因為人帝與妖皇的塔,存在一部分的重疊。
非人者,為妖,但,從人道的角度來看,一切有情生命都是人道生靈。
如果人帝統一人妖二族,那麼世上再無兔妖,隻有兔人,再無真龍,隻有龍人。
相反,如果妖皇獲勝,人族不再是人族,而是裸猿一族。
天地間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昆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
人族,裸猿一族,事實上是蠃蟲,是蠃類生靈。
人族之帝,亦為蠃皇。
隻不過裸猿一族太過強盛,將自己從蠃蟲中強行剝離出去,塑造人族的概念,而將人族之外的所有生靈,蠃鱗毛羽昆統稱為妖族!
這便是**裸的成道之路,人族獨立的道路,便是如今人皇蠃帝所立的通天之塔。
王先生要證道成仙,立道為仙,同樣要經曆這一過程。
不會比人族獨立的殘酷,艱難來得少。
不邁出這一步,王先生是聖人之下第一高手,天下排名第六的存在,可以作威作福,為所欲為,安心享受一切。
一旦邁出這一步,王先生就是四麵楚歌,天上地下皆是敵人,即便是他出身的儒教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敵手。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邁出這一步需要的勇氣何其之大,旁人難以言說。
聆聽著陳長生的聲音,王先生隻是淡然一笑:“道之所在。”
道之所在,焉能不去。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為何要證道,因為道就在那裡。
為何要成聖,因為人人皆成聖,我即是聖!
一問一答之間,王先生收下了陳長生這個大弟子,翻開全新的一頁,正式邁出了自己立教之路。
先前的青衫儒士是儒教王先生的弟子,同王先生弟子截然不同。
宏願已經立下,再無緩和退步的餘地,隻有一路向前。
“王先生的宏願,老道是敬佩的。”
“申道友的神通,貧道是敬仰的。”
千秋觀內,希夷先生難得正經,沒有呼呼大睡,明亮眼瞳中仿佛蘊含太白之星,有神獨立,打了一個道揖,悠悠道:“但,法不可輕傳,道不可外露。”
“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
“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腎。回光內視,神住丹田。”
“這三十二字總綱,道友若是覺得滿意。”
“王先生,或者申道長答應貧道一個要求。”
所謂總綱是指著道德經,南華經,易經這般的大道之書。
不含一絲一毫的修行之法。
若有人能從大道之書中悟出修行之法,那是真真切切的大羅之才,不用老師指點,自己也能成仙得道。
希夷先生是打算拿蟄龍心法的總綱當做誘餌,釣申公豹上鉤,再用秘法換取一個承諾。
“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申公豹眼眸一動,他雖然不是大羅之姿,隻是三流天賦,可蟄龍心法的總綱遠比不上道德經這等大道之書。
聆聽之間,細細揣摩,竟然從總綱中感悟出幾分心得,申公豹莞爾一笑,低吟一聲道:“希夷道友莫要著急,且聽我緩緩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