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紫炁元君雖是新生,卻智慧通靈,身著紫衣,一襲白發,宛如九天仙靈,哄得太素道母喜笑顏開,將申公豹放了出去。
這便是分身的妙用,可以用來處理修行之外的繁雜瑣碎,本體隻需要一心修行即可。
申公豹來到昆侖墟中,驅使著玄元控水旗,將滄瀾界安置在歸墟之地的邊緣,為了防止滄瀾界流入歸墟之中,將旗杆定在歸墟之地,變成一根定海神針,穩住了虛空宇宙,阻攔了吞噬之力。
滄瀾界的生靈,目睹了滅世般洪水,將諸天萬界都淹沒了,原本一體的洪荒三界,破碎成一方又一方世界,一個又一個宇宙,在弱水中沉浮著,形成了虛空大海的格局。
又見證了申公豹降世,以界為舟,分開萬水,橫渡億萬重苦海,前往昆侖彼岸。
滄瀾界眾生紛紛尊崇申公豹為救世之主,是滄瀾界的至高神靈。
有清楚申公豹來曆,知曉是劫運道祖施法救世,但,大多數眾生,都是不清楚申公豹來曆的,他們依照樸素的情懷,將申公豹尊稱為分水大聖,分水神仙,分水將軍。
而,申公豹立下的道統,劫運道,則成為了滄瀾界唯一正統宗門,總部立足於原來的魔門聖宗總壇,分支道脈卻遍布此界億萬山河。
如此過去了悠悠歲月,滄瀾界形成了魔,仙,龍三足鼎立的格局。
魔門自然是劫運道的傳承,分支,勢力最為廣大,門人教徒也是最多。
仙道是某位紫炁元君開辟的道統,不在人間朝堂,而是立足於洞天福地之間,崇尚逍遙自在,不染紅塵,極其難見。
龍道是多元宇宙根本的大道,不需要前輩高人傳道,後天生靈感悟天地,觀草木,看山河,就能從中尋覓出大道碎片,秩序法則,從中領悟化龍大道。
龍之大道,源遠流長,廣大無比,有精通血脈者,演化真龍之相,掌握水域,號稱龍王,有精通山川氣運者,建國立邦,彙聚萬民,既得了地氣,又得了氣運,混合如一,鑄就了皇道龍氣。
皇道龍氣一出,神仙易辟,邪魔頓驚,攻伐之力堪稱人世間第一,為曆代帝王所推崇。
所以滄瀾界中,修行皇道龍氣者,往往稱之為真龍天子。
淨樂國占據東土之地,山河社稷無量,國中天子稱得上一代聖主,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淨樂天子最為苦惱的事情,便是其子玄元太子。
玄元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降生之時,更有天降異象,地湧金蓮,聖獸來賀,透露出一種大氣象,不尋常,前途光明廣大,早早被國王立太子,斷絕一切心思。
奈何,旁人千求萬求的帝位,玄元太子卻棄之如履,不喜宮中禁錮,天生厭惡龍之大道,尋求那大逍遙,大自在,常常於樹下悟道,求問人生真諦。
平日往來名山大川,前往洞天福地,尋訪神仙聖賢。
也有練氣存神的道脈,想要接引玄元太子入門,好成為淨樂國的國教,壟斷一國資源,行那扶龍庭的勾當。
玄元太子與各位道人談玄論道,卻大失所望,因為他發現這些道人,談的是長生,論的是功果,全部是汲汲於名利之心,沒有絲毫求道問心的模樣。
“我也曾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料想真正的神仙中人,不是這般模樣,或許要往名山大川深處尋覓,才能找到真道人。”
玄元太子一念至此,便要去尋真仙。
淨樂天子苦苦勸說道“我兒何必去尋什麼真仙,我國中地仙無數,天仙不少,你真要求道,寡人派遣一位仙家為少師即可。”
“父王,地仙雖得長生,卻有壽儘之時,天仙雖然逍遙,卻難得不朽。”
玄元太子搖了搖頭,堅定道“我聽聞,世間有真仙者,日月朽而神不朽,天地滅而身不滅,坐觀開天辟地,笑看歲月長河,這方是真仙家。”
“我兒誌向高遠。”
淨樂天子無奈道“但,如此神通,古往今來似乎隻有那位救世的分水大聖才具備,劫運道正是他老人家的道統。”
“我與當代劫運道掌教有幾分交情,不如手書一份,前往劫運道修行如何?”
“父王,劫運道的經文教義,我已經看過,與我不符。”
玄元太子皺起眉頭道“修魔曆劫,邪意瀟灑,是非我本心,我生來有大異象,心中自有風雷,恐難入魔道。”
“況且分水大聖自救世後不再顯聖,劫運道自稱是其道統,卻不見祖師顯聖,便是去了也難學到上等經文。”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
“孩兒願學上上之道。”
淨樂天子思索片刻,長歎一口氣“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你誌向高遠,想來這淨樂國是留不住你了。”
“不過,伱需要給我一個定數,一百年間,若是學道不成,便回來繼承王位。”
“何須百年,四十九載足以!”
玄元太子大笑一聲,有著難以言說的自信,辭彆了戀戀不舍的父王母後,拋去了榮華富貴,舍去了成群仆從,獨自一人手持登山杖,尋覓仙蹤。
一路且行且打聽,再加上玄元太子家學淵源,胸中有萬卷書經,知曉各種道門隱秘,神仙家事。
世上神仙也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的神仙,莫過於昆侖山上的三寶君,乃是開道大宗師,有開天辟地之能
但,三寶君高高在上,昆侖山難以尋覓,隻能退而求次,三寶君之下,據說有九尊大神,皆有造物演道之能,稱之為九炁道君。
“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
“按五行屬木,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其氣青而碧霞。”
“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
“乃是碧霞元君的道場,我不妨去泰山一遊,去拜訪這位大神,求問仙道。”
玄元太子鬥誌昂揚,說走就走,道心堅定,從來不含糊,往著東方走了十年,一路上遇上重重險阻,遭遇道道磨難,便是妖魔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種。
好在玄元太子有大氣運,每次生死危難之時,都有貴人相助,解脫了劫難。
一劫複一劫,一難複一難,前腳剛出虎狼窩,後腳又進妖魔洞。
顛沛流離的生活,將原本膚如凝脂,養尊處優的王子,折磨成蓬頭垢麵,披頭散發的乞丐,便是父母來了,也認不出來。
好不容易走到泰山腳下,玄元太子拜訪了一家又一家道觀,遇到不是散修道人,便是廟諸巫者,沒有一個碧霞元君的身邊人,關係最近也隻是供奉碧霞元君,擁有一絲元君神力的廟祝。
在廟祝的幫助下,玄元太子算了好幾卦,卻依舊沒有得到碧霞元君回複。
玄元太子失望地走下泰山,不禁揚天長歎一聲“難道我真沒有仙緣?”
“沒有仙緣,卻有劫運。”
突然,一道朗笑聲響起,一個頭戴七星寶冠,身著黑玄魔衣的威嚴中年男人從右邊緩緩走來,打量了玄元太子片刻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道“玄元太子,吾乃劫運掌教,你父淨樂天子乃是本座故交,十年他休書一封,讓我收你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