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廣博心下不悅。
這兩個也實在太不像樣了,在大街上就這麼吵吵嚷嚷的,難怪定王府要不惜人力戒嚴了!
他不放心,一路過去,都掀著車簾四下看,貼身侍衛也說沒發現有盯梢的,他才稍稍放心。
進了宮門一路往裡,雖沒發現異常,但他就是覺得氣氛不一般。
剛到大殿門口,值守的太監便掖著手上來讓他稍等,順便說了陛下因著北境的事一直在與軍機大臣議事的事,又低聲說了句李公公不在皇宮,在衛陵。
衛陵,先祖太皇太後的陵寢,出北門三十裡,正是在正北。
糟了,他們盯著所有地方,唯獨沒想過衛陵。那這麼說陛下讓人傳醫聖弟子進宮的概率便不大了。
他正猶疑,軍機大臣們魚貫而出,來傳他進去的小太監已經快步上來,要走已經來不及了。
他進去的時候,大周帝正背著手略仰頭看龍案後麵的江山輿圖。
“父皇!”
“你怎麼過來了?”
“兒臣在病中,盤算著北境局勢,心下不安,便讓下麵人打探,聽說高昌近來猖獗,除滋擾我邊境外,竟然在陸續增兵。”
“你就沒收到定北軍要在北境集合的消息?”
“兒臣聽說了!”
“有什麼想法?”
“兒臣覺得父皇該大肆宣揚定北軍保家衛國的功績,鼓勵百姓投身軍旅,保衛北境!”
“宣揚?還鼓勵?哼——,定北軍大逆不道。什麼唯有兵符才能號令全軍,無稽之談!定北軍是大周的定北軍,不是某一個人的。”
“父皇,正是因為兵符隱沒十幾年,定北軍不聽調配,兒臣才這樣說。
現在的情況是,大周的百姓根本不了解情況。他們隻以為是朝中容不下保家衛國的將士,卻不知道是定北軍不聽調配。
您若下旨宣揚保家衛國,略肯定定北軍功績,再鼓勵百姓參軍,這是讓百姓明辨是非。”
“若是他們壯大了,反過頭來入京呢?”
“父皇,若是真有不軌之徒握著兵符,在北境集結,您就算不鼓勵百姓入伍,他們也會招兵,也會想法子反攻遼京。而且他們招進去的兵是和他們一條心。但若百姓都是聽您宣揚才入伍的,遼京的子弟下到定北軍曆練,便是給定北軍安下了一個不安分的種子。
另外,兒臣想以配合定北軍為由,廣派高手潛入高昌。屆時或是利誘、暗訪,或是暗殺,製造事端,既可擾亂他們的朝局,又可分割定北軍威望!
兒臣還想請您下旨,讓定王去北境。
他好歹曾是定北軍少帥,若是兵符出現,即便他不爭,也會有人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