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己方坦克的裝甲無法抵禦這樣的火力,但紅鷹軍團的這個輕型裝甲連卻充分發揮了通訊與組織上的優勢。
轟隆轟隆的炮聲不絕於耳,子彈打在裝甲上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ii號坦克的kwk30型20㎜機炮一直在發出“咚咚咚”的怒吼。
在短暫的激烈對射後,德軍指揮官命令發射煙幕彈遮蔽敵軍視線,並呼叫己方炮火支援;同時,一個排的坦克則立刻向左翼迂回。
“7區域,敵方裝甲戰鬥車輛,申請炮擊支援,試射!”
無論是戰術素養還是坦克的通訊設備,國民軍顯然無法與紅鷹軍團相提並論。
因此,在遭到兩輪105㎜榴彈炮的炮擊後他們便陷入了混亂,而突然出現在側方的5輛ii號坦克則讓他們損失慘重。
“打的好!”ii號坦克乘員們的耳機中傳來了treffe的歡呼聲。
使用十發彈匣供彈的20㎜機炮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謂不高效,zgr39穿甲彈能輕鬆鑽透那僅有一厘米的薄弱側麵裝甲。
如此,在拋下熊熊燃燒的7輛cv33和6輛t26的殘骸後,國民軍的這支坦克部隊倉惶撤退,首場“現代”坦克戰也以1:3的交換比落下帷幕。
【cv33】
【t26】
【zkfwii】
既然是史無前例的首場坦克戰,其參考意義自然是非凡的。
如今的伊比利亞半島早都成了各國的新式兵器試驗場,許多國家的軍事觀察員都直接或間接的見證了許多場戰鬥。
大明駐西班牙公使館的三名武官和其隨從並未隨著使館撤離,而是打算再多滯留一段時間,他們千方百計地從各方搜集著戰報——野戰醫院、二線指揮部、補給站等等都有他們的身影。
當戰鬥的具體經過仍在流轉與彙總的時候,英國人對於紅鷹軍團地麵部隊直接參戰的事情立刻表示抗議,聲稱這是嚴重違反《鹿特丹條約》的行徑。
這個條約起源於英法乾涉軍狼狽敗退撤過萊茵河之後,兩國對新生的德社嚴防死守,實施嚴厲的經濟封鎖,禁止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資源進入。由於“蕪菁之冬”的慘痛記憶,民眾非常憂懼饑荒,於是德社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向英法妥協,承諾至少不對外輸出那啥,而英法則解除部分經濟封鎖,這個條約於啟元7922年8月於荷蘭鹿特丹簽署並生效。
顯然,直接參戰的紅鷹軍團觸動了英法的敏感神經,他們宣稱如果不終止這種行徑,那麼將立刻組織經濟製裁。
截止新年的一月四日,德社方麵仍然沒有正麵回應,隻是繼續堅稱這是“誌願者的自主行為”。
但這誰信啊?這種陳詞濫調讓英法兩國非常不爽,揚言要實施警告手段。
不過這一切暫時還影響不到萬裡之外的大明,皇帝與閣臣們在隔岸觀火,而軍部則有不少人盼著歐洲各國的矛盾爆發,最好以西班牙為餌而大打出手。
至於普通人,那就更加置身事外了。
比如周長風現在就是典型的例子了,因為他又收到了出乎意料的請柬。
“這有些離譜吧?距離提親恐怕還差一段時間。”
“我也不知道,但我爹就是這般要求的。”
周長風很詫異地從夏筱詩手中接過了一張靛青色封皮的請柬,落款是她父親夏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