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航母徹底取締了戰列艦的地位以後,大艦巨炮也依然受無數人追捧,這不得不說是個頗為有趣的點。
若說鐵血浪漫太過於膚淺,那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與緣故麼?
答案是有的。
因為龍朔號的主炮壽命已耗儘,不日將駛入船塢接受更換炮管內膛的維護工作。
於是現在,幾名工程師和技術員正搭著梯子在對炮膛內部的燒蝕與磨損情況做調查。
“……正是如此,它每次開火時視使用的藥包數量不同,二百多斤到四百多斤的發射藥將在瞬息之間爆燃,一千九百多斤的炮彈將被火藥燃氣推出,在八十八條膛線的擠壓下高速旋轉,以每秒七百多公尺的速度飛出……”
在以全裝藥開火時,炮膛內壁每平方厘米二千九百公斤、拇指甲蓋大小的麵積上平均要承受近三噸的壓力。
整座三聯裝炮塔重達一千三百四十噸,但水壓機構能驅使它在一分鐘的時間裡旋轉半圈。
作為首次應用高溫高壓蒸汽輪機係統的戰列艦,鍋爐工作壓強可達每平方厘米三十公斤,蒸汽過熱器可將蒸汽溫度提升至四百度。
八座鍋爐與四座蒸汽輪機可輸出超過十三萬匹馬力的動力,能讓標準排水量三萬五千噸的戰列艦達到近三十節的航速。
光學測距儀的長度超過十一米,它和複雜的機械式射擊諸元解算設備相配合,可以馭使九門巨炮精確打擊幾十裡外的敵艦。
可以說戰列艦不僅是海戰的象征,也同樣是人類的信仰、理論、技術、組織能力相結合的產物。
她們由最優秀的人才操刀設計,集成了最先進的科技,是當之無愧的智慧與實踐之結晶,是實實在在的國之重器。
“……相比起美國人,我們在這種主力艦的設計上是要自由很多的,至少不受限。”
“嗯?怎麼說?”
林尋真和周長風二人穿行在艙室和走廊中,前者閒庭信步如若散步,而後者已經被這複雜至極的內部“交通”給繞暈了。
剛剛穿過了多少個艙室?在哪拐的彎?怎麼每個地方都這麼像?
“巴拿馬運河呀。”一副“你咋這都不知道”的表情的林尋真慢悠悠地解釋道:“畢竟是人工開挖的,寬度和深度都有限,而且船閘的尺寸也擺在那,一百一十英尺(3353)。所以美國人的戰列艦設計方案必須嚴格遵循極限,舷寬不得超過三十二米。”
“噢,這個啊,我還以為彆的呢。”
這本質上是取舍問題,如果超限,那麼戰列艦就無法經由巴拿馬運河來往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了,不得不往南繞過整個南美洲。
可想而知,那將多麼的浪費燃料和時間。
也許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不在乎那些油,然而戰略調遣與部署的時間卻是千金難買的。
在前往艦橋指揮塔的路上,林尋真向周長風介紹了一下龍朔號的特殊之處。
“這艘船更像是新技術的試驗品,新的鍋爐和輪機,新主炮,新防雷裝甲,嗯…就連煙道和煙囪布置都是新的。”
龍朔級戰列艦僅此一艘,沒有二號艦的建造計劃,顯然大明海軍這幾年不願意多花預算來建造束手束腳的條約型戰列艦,因此他們把十年來取得突破和進展的技術都應用在了龍朔號之上,將她當成了技術驗證平台。
如此,等海軍條約的時間一過,馬上就可以不受拘束的建造綜合性能更好的戰列艦了。
龍朔號為長艏樓船型,雙曲線s形艏,尖形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