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待魏哲登陸之後,便可從杳氏縣由陸路直趨西安平縣。
從西安平縣跨過鴨綠江,魏哲才算是跨入樂浪郡境內。
……
次日,經過一日的航行,魏哲與船首、蒼頭等人也熟稔了起來。
船首與蒼頭等人也知道魏哲是管氏的新婿,故此對他也很是巴結。
對於自己一行人被主家當禮物送人,更是沒有半點不爽,反而頗為高興。
畢竟管氏對魏哲如此看重,豈不是說明他們跟對人了?
故此在閒聊之時,這些人對魏哲也是知無不言。
船首更是可惜道:“郎君來的不巧,若是夏秋時節便要省力多了。”
魏哲聞言頓時好奇道:“哦?怎麼說?”
那船首聞言當即頗為得意的沾水在船板上畫圖示意道:“郎君在杳津上岸,還需走數百裡陸路方可到達樂浪郡。”
“可若是夏秋之時乘船浮海,那便可一路直趨朝鮮城下,何其輕鬆!”
對了,船首口中的“朝鮮城”便是如今樂浪郡的郡治所在。
而如今的朝鮮縣,便是後世的平壤。
因為大同江自朝鮮城外流過,故船首所言直抵城下之說還真不是大話。
雖然最後一程沿大同江逆流而上辛苦了點,但蒼頭們賺的就是這個苦力錢。
見他這麼一說,魏哲倒是真的有些驚訝了。
“橫穿東海而行,老丈難道不懼風浪嗎?若是迷航了怎麼辦?”
聞聽此言,那船首古銅色的臉龐頓時露出一絲驕傲的神情:
“風浪雖比渤海大點,但小老兒還從未迷路過,便是閉著眼也能遊回去。”
當然,遊回去自然是吹牛的,可是這船首的本領倒是一點不假。
畢竟他早前就是跟著管承在海上廝混的,被大漢水軍追急了哪沒去過?
實際上管氏船隊中的骨乾船員都是這麼訓練出來的。
隻有最優秀的船首與技術最過硬的蒼頭,才能上岸吃安生飯。
當魏哲了解了管氏的船員培訓機製時,一時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他這老丈人還真是深藏不露呀!人才!
數日後,樂浪郡朝鮮城外。
當魏哲一行人趕到時,老遠便看見鐘扈騎著馬在官道上等候了。
“伯彥,你這腳程可真夠快的!”
看著鐘扈眼中的倦色,魏哲便估計他肯定是一路來回奔波,沒有休息。
要知道玄菟郡候城縣和樂浪郡可是一北一東。鐘扈相當於從東萊郡出發繞了一個直角大彎才趕到的樂浪郡。
如此奔波勞碌,也就是鐘扈這樣的虎士才能吃得消。
不過鐘扈卻沒有喊累,見到魏哲的第一麵便將一封家書交給了他。
“家主很高興,這是他讓我交給你的!”
鐘扈也算是魏宣看著長大的,不過他還是第一次見老家主流淚。
見鐘扈這麼一說,魏哲嘴角也忍不住嘴角微翹。
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不過他大概能猜到那個老頭估計又要祭祖了。
祖墳有沒有冒青煙他不知道,不過這幾年恐怕少不了四時供奉了。
當然,眼下不是敘舊的時候。
畢竟朝鮮城並不是他們此行的重點,帶方縣才是。
於是在朝鮮城略做修整之後,魏哲一行人便朝帶方縣而去。
而此行除了太史慈、戲誌才等人之外,則又多了一位郡吏。
話說如今的樂浪太守張岐,乃是冀州清河國人。
當初張角盤踞的廣宗城,便是在清河國與巨鹿郡的交界處。
可以說除了巨鹿郡之外,就要屬清河國受黃巾影響最為嚴重。
故此對於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魏哲,張岐還是有些許好感的。
即便他不太看得上魏哲的家世,但對故鄉還是有感情的。
於是在魏哲辦理履職的時候,樂浪太守張岐還是給予了不少便利。
比如替他領路的郡吏王岑,便是帶方縣人士。
此行即是為魏哲帶路,也是含有替他介紹局麵之意。
否則乍一上任,便是魏哲是遼東人也需花費不少時間才能摸清帶方當地局勢。
……
“長君可是有什麼不舒服嗎?”
次日,看著一路上不時咳嗽的郡吏王岑,魏哲有些關心道。
不過王岑卻是誤會了,連忙解釋道:“魏公勿憂,我這乃是積年舊疾,每當冬日便會發作,並非傷寒。”
聽他這麼一說,魏哲頓時便明白這位郡吏的氣管可能有些問題了。
“我這倒是有個方子。”魏哲想了想便建議道:“長君若是信我,入冬之後可多用蘆菔熬湯,佐以蜜水服用,或可緩解一二。”
蘆菔即白蘿卜,此物早在秦朝時期便傳入華夏,如今倒不是什麼稀罕物。
而見魏哲這麼一說,王岑當即感謝不已。
畢竟這並不是什麼名貴藥材,剛好適合他這種情況。至於蜜水就算了,實在喝不起。
說來這位郡吏也算是可憐,明明身為功曹書佐,卻無錢治病。
家境貧寒倒是其次,主要是他性格執拗,從不受賄。
要知道功曹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權利卻非同一般,除了掌握本郡職官選舉之外,甚至也執掌包括上計、武備、錢穀、賦稅等大權,地位非常重要,被視為“郡之極位”,統領諸曹。可以說是太守的左膀右臂。
可就是在這樣的職司裡麵,王岑卻依舊過的苦巴巴的。
去歲他因疾病加重,咳的實在難受,方才向同僚師夏貸了八萬錢治病。
約定了明年五月末還,所以王岑這才帶病出差,想要儘快把錢還上。
畢竟太守府的俸祿基本上就是他唯一的收入來源了,可不敢出缺。
而在摸清了王岑的底細之後,魏哲頓時起了惜才之心。
“廉士”與“能吏”並不少見,但二者兼而有之的在當下就太難得了。
況且他倘若不出手,恐怕王岑隻會病情不斷惡化,最後累病而死。
“明公放心,交給我吧!”
在了解了魏哲的想法後,戲誌才隻是略作沉吟便有了主意……
參考文獻:
《元延二年視事日記》
《贈錢名籍》《借貸書》
《君兄衣物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