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你怎麼看?”
畢竟公孫昭曾任玄莬郡高句麗縣丞,遼東郡襄平令等職。
對於高句麗人,他算是了解頗深。
而麵對魏哲的詢問,公孫昭想了想還是直言道:“高句麗人多生活於大山深穀,土地貧瘠,氣候寒冷,故此彼輩雖然耕作,但收獲的糧食一直不多。也正是因此緣故,其族方有節食之俗。”
說到這裡,隻見公孫昭麵露忌憚之色道:“與我朝不同,此輩國中尚武之風盛行,因無聖人典籍教化,故舉國上下,人性凶急,最喜寇鈔,與賊匪無異。”
聽到這裡魏哲也不奇怪。
既然高句麗物產不豐,那麼戰爭擄掠顯然是更好獲取物資的一種方式。
從這點來說,高句麗人倒是與後世同樣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差不多。
然而隨後公孫昭的講述,卻讓魏哲對高句麗有了一番新認識。
……
話說魏哲雖然出身於玄莬郡,但記憶中關於高句麗的資料卻不多。
畢竟普通豪強並不需要關心這些,隻需要關注眼前的一縣之地就行了。
此刻聽完公孫昭的解釋,魏哲這才知道高句麗本出自扶餘國。
原來在前漢末年,夫餘王室曾發生過一場內亂,老王死後,新王對其他兄弟大加迫害,於是扶餘王庶子朱蒙被迫出逃。
然而朱蒙之母本為夫餘王侍婢,故此他並沒有什麼支持者,隻有母族桂婁部一個小部族隨他南下,最終在沸流水(渾江)流域的卒本川定居。
故當時又被人稱之為“卒本夫餘”。
但朱蒙卻頗有才能,在卒本川定居之後先後收服或吞並了“涓奴、絕奴、順奴、灌奴”四部,與“桂婁部”一起形成高句麗早期的五部。
並且此人在站穩腳跟之後,就征服沸流水流域的土著“沸流國”“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後麵更是收複了北沃沮之地的諸多部落。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確實算蠻夷中的雄主。
不過朱蒙之所以能夠成氣候,還是因為當時大漢已經自顧不暇。
前漢末年朝政混亂,長安朝堂彆說玄莬這種邊郡了,連關中之地都管不住了。
故此卒本川雖然是前漢玄菟郡的轄境,但當時玄莬郡太守卻坐視不理。
大帳之內,隻見公孫昭頗為無奈的說道:
“卑職曾在高句麗縣的舊年檔案中看見過一條秘聞,據說彼時玄莬郡太守盧況意圖扶持“卒本夫餘”扼製夫餘國,這才坐視朱蒙四下兼並,甚至為其提供便利!”
這點倒不是公孫昭胡說,因為他查過一些陳年資料,上麵都曾說朱蒙在建立“卒本夫餘”之後受玄菟郡管製,接受漢朝服衣幘。
隻是後來的跡象表明,這位玄莬郡太守顯然是玩脫了。
當時混亂的朝局完全沒有供他玩這種高難度操作的條件。
沒過多久,玄莬郡太守盧況便下獄死。
當這個消息傳回遼東後,朱蒙當即召集五部聚於紇升骨城,立國高句麗。
對了,彼時紇升骨城還處於前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管轄之下。
所以是先有“高句麗縣”,後有“高句麗國”。
高句麗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麗”則意為“山川紆曲”
當初前漢之所以如此命名,是指遼東“二江”流域高峰曲穀之地。
而朱蒙所建的高句麗國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自然隻能用漢家縣名為國號了。
“府君,高句麗人與穢貊、三韓不同,此輩對漢人尤為仇視。”
公孫昭擔心魏哲依舊抱著僥幸心理,當即直接了當的說出了一件醜聞:
“前漢末年,王莽篡位後欲發高句驪兵以伐匈奴,然高句麗人不從,皆亡出塞為寇盜,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不想戰死。故王莽又令大將嚴尤擊之,最後誘騙朱蒙入塞,斬之,傳首長安,並更名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
聞聽此言,魏哲頓時笑了。
難怪那麼多人說王莽像穿越者,這哥們也確實太像後世人了。
不過高句麗開國之主朱蒙被漢人誘殺,雙方這仇恨確實大了去了。
念及此處,魏哲頓時無奈的搖了搖頭。
“世祖還是太寬仁了!”
出於禮節,魏哲不好再說的更過分了。
但公孫昭聞言卻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要知道朱蒙之子琉璃明王繼位之後可是攻占了高句麗縣,侵吞了前漢玄莬郡故地,甚至在本朝建立之後還寇右北平、漁陽、上穀、太原四郡。
結果光武帝卻依舊沒有出兵討伐,而是選擇以恩信招之,皆複款塞。
嘖嘖~不得不說,光武帝和王莽簡直是兩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