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六,晨曦初綻。
一眾即將參加殿試的考生,身著整潔的儒袍,早早便候在了宮城外。
他們有的麵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詞,似在默背經史典籍;
有的則原地踱步,試圖舒緩內心的忐忑;
還有的目光不偏不倚,遙望宮門,似乎對今後仕途胸有成竹。
不多時,樞密使楊欽義手持拂塵,領著一群小黃門自宮牆內走出。
隻聽他清了清嗓子,聲音雖不洪亮,卻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威嚴:
“咱家是新任樞密使楊欽義。時辰已到,請諸位隨咱進宮。”
考生們聞言,趕忙下意識地整理衣冠,而後自覺排成兩列縱隊,有序跟在這名大宦官身後。
與此同時,小黃門散入隊伍之中,逐個向考生講解殿試的各項規矩。
而楊欽義則在前麵不疾不徐地走著,偶爾回頭掃視一眼隊伍,似在打量這些官場新生力量。
行進間,楊欽義終於望見了自己要找的人。
與周圍大多神色緊張、略顯局促的考生不同,那名叫黃巢的青年,不僅身高鶴立雞群,舉手投足更透著一股極其坦蕩的自信。
十分符合楊欽義對大部分清流的印象。
他不動聲色地放慢腳步,待黃巢走到身旁時,才微微側身,語速極快卻又清晰地說道:
“那位問什麼你便答什麼,沒問你的,切莫胡亂攀扯。”
話落,楊欽義神色如常,仿若剛剛隻是隨口一說,繼續不疾不徐地領著眾人前行。
而黃巢聽完,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來者既是楊欽義……那幕後推手,大概就是當朝宰相李德裕!”
史料記載,李德裕曾出任淮南節度使,楊欽義則以監軍身份與之同行。
起初,二人雖每日共事,卻僅維持著表麵的同僚關係,並無私交。
直至武宗登基,詔令楊欽義回朝。
李德裕一反常態地設宴邀請楊欽義,還在宴會結束後,贈予他大量金銀珠寶。
楊欽義自然滿心歡喜地啟程回朝。
誰知楊欽義人已在半路,武宗卻朝令夕改,叫他從哪來回哪去。
楊欽義羞愧難當,打算將李德裕贈送的財物如數奉還。
可李德裕卻十分豪爽地讓他收下。
數月後,武宗正式召楊欽義回朝擔任樞密使。
楊欽義收錢辦事,趕忙在天子麵前極力舉薦李德裕,助力李德裕回朝複任宰相。
至於出身五姓七望,素來高傲的李德裕不惜摧眉折腰事閹人,也要結交楊欽義的原因,就更簡單了——
拉攏宦官新貴,以此對抗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精英。
‘所以,我今日要卷入的不是牛李黨爭,而是李德裕對仇士良發難?’
黃舉天的目光在隊伍中逡巡,落在邱慕陽那道瘦削的背影上,眉梢微微蹙起,思索他與仇士良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
一行人抵達大明宮宣政殿外,禮部侍郎李景讓早已等候在此。
楊欽義對他展露笑臉,他卻目不斜視,徑直從楊欽義身旁掠過,展開黃榜,有條不紊地點名。
所有考生中,黃舉天是最後一個踏上石階的。
就在擦肩而過的瞬間,李景讓對他幅度極輕地點了點頭。
黃舉天頓時心中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