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人抿著嘴微微搖頭“不對,不對……這分明是我道門的東西……”
“您是想說……此物與我有緣?”
江聞後撤半步,靠著牆小心說道。
“真人,您要喜歡就拿走,真的沒必要。你要是再說句‘道友請留步’,那我可就翻臉了啊……”
老道士不悅地說道“你真沒看出這是什麼嗎?”
江聞搖了搖頭。
在到手之後,他也研究過上麵的劃痕筆畫。
這些圜轉綿延的線條粗細不一、手法拙劣,光看一眼都覺得眼花繚亂,世上根本不可能有這種複雜難寫、筆法模糊的文字,他就更不可能認出裡麵含義。
元化子拿過紙筆,氣運丹田地筆走龍蛇,竟然隻是看了一眼、就把紛繁複雜的圖案記了個八成,拓開展示到了紙麵之上,並且緩緩說道。
“大王冕,玉女笏,十二重樓天遊脊,玉麟回環九曲護,絕壁淩空聽虎嘯,寒泉跨虹隱龍渡……以老道所見,這石頭上刻的根本就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圖!”
“圖?難道是藏寶圖?!”
江聞頭皮發麻,難道白蓮教手裡也有一幅武夷藏寶圖?藏寶圖還有批發的?
元化子嗤之以鼻,嫌棄著江聞的孤陋寡聞“此乃武夷真形圖!”
………
昏暗的油燈下,寧化子隱晦地告訴江聞,自古五嶽就有真形圖,皆為太上道祖所傳,得之就如得山嶽神韻,修道之士棲陷山穀,須得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這份武夷真形圖卻非道祖所傳,相傳是漢武建元六年,使者受之於武夷君,還涉及到一些舊聞故事。
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之子劉駒善丹藥,有異術,兵敗後逃到閩越國,此禍亂之始。
閩越王郢因之讒言日漸狂悖,自稱能與神祇相通,斷首複生。數年間先擾東甌國,後攻南越國,終於惹怒了漢武帝。
麵對叛亂,漢武帝派大行王恢和大司農韓安國,一出豫章,一出會稽,兩路伐閩越。
但就在這途中,豫章的漢軍皆失道迷途,於武夷山脈中徘徊月餘都無法脫身,又被鑿齒襲擊,損失慘重,幸好得到一位神人,授以武夷真形圖。
關於鑿齒,大行王恢上書給喜好神仙異聞的漢武帝曰「其麵如革盾,黝澤,無眼、鼻、口、耳;常吐舌,赤如丹砂,長三四尺,向人噏張輒死。」
此時閩越王郢的弟弟餘善叛亂,將閩越王郢的人頭交給了大行王恢,並婉言謝罪,終於平息了兵燹。
漢武帝聽聞後,認為神君獻圖是天降祥瑞,便派人封武夷山君以示尊敬。
說完元化子喟然一歎,忽然指著外麵問道“江聞,你可知道這座道觀叫什麼名字?”
“會仙觀嘛——我真的識字!”
老道人渾不在意,繼續說道“會仙觀是南唐元宗之弟李良佐命名,他在入山修道時白日枯死,屍解不見之後已改名。老道重葺之時隨手摘取,其實在三百年前雷火焚毀時,它的名字叫武夷宮,乃是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
雖然元化子說得源流清晰,江聞卻很難和眼前這個冷清的道觀掛上關係。
“真人,這裡既然曾經如此顯赫,為什麼現在名聲不顯?”
“當初閩越王郢的人頭函封數月抵達長安,仍栩栩如生、鼻有微息,世人皆以為奇,因此這裡又名萬年宮,曆代君王認為武夷山中藏有神仙壽享萬年的奧秘,卻曆經曆代屢求不得。”
“後來餘善又反,漢武見仙跡無望,在勦滅閩越後怒而下詔,儘遷閩越之人,並且祭祀武夷山君隻能「以乾魚二,祀之」。”
江聞的額頭冷汗落下,果然是能因為懷疑下蠱,就和自己兒子兵戎相見的漢武帝,小心眼犯了根本不避諱彆人。
早在《周禮》中,就將食物分為“死、生、鮮、薨”四種,用於祭祀的“牲牢”必須是“生、鮮”的六畜。乾魚則屬於“死、薨”。同樣的,《禮記》中也規定了祭品要講究“端正恭敬”,切成塊就必須方方正正,用魚就必須用完整一尾的鮮魚。
乾魚剖腹掏肚明顯屬於不生、不鮮、不正、不全,這是漢武帝故意給了武夷君屬於“死、薨”的祭品。
“不說閒話了,這份武夷真形圖後來也被漢武帝論違禁,徹底從版籍中銷毀絕世,今日得見意義非凡,我就拿來充當診金藥資吧。”
元化子說罷焚香禱告,擺開藥爐,從櫃子裡拿出了一張皺巴巴的丹方,以掌展平。
“世人隻知道少林的小還丹,今天老道就煉一爐道家太乙小還丹,讓你開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