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誌敬心中感慨,不知不覺已經來到傳業授藝所在的偏殿。
昨日讓鹿清篤去把所有弟子叫來,今天要考教功課,此時手下的十五名弟子已經全部在場恭候。
算上新入門的楊過,一共十六人。
趙誌敬看了看楊過,自己昨天發了話,一直穿著常服的楊過也終於換上了道袍,看著還算合身。
不止如此,想來是因為知道師父要考教,這些弟子手裡各持著擅長的兵刃,護手綁腿、刀槍棍棒,就連小楊過手中也拿了一把木劍充數。
趙誌敬心中好笑,這些弟子中年齡最大的不過二十歲,小一些的如楊過,十三四歲,正是願意舞刀弄棒的年紀。
但你們要是認為為師隻考武藝,那可是大大的錯了。
“清篤,你們師兄弟一個個的佩劍帶刀,要去做什麼?”
鹿清篤被問得一愣,昨日明明是師父吩咐,今天要考教武藝,怎麼現在卻反問起來?
“答話。”
趙誌敬語氣加重兩分,鹿清篤趕忙答道:“師父,您昨日說要考教弟子們的武藝,所以”
“你倒是會歪解,清行,你來說,我昨天是如何吩咐的?”
比起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鹿清篤,劉清行顯然要伶俐一些,當即答道:“師父說,今日要在偏殿考教弟子們的功課。”
鹿清篤疑惑的眨眨眼,心說考教功課,不就是考教武藝,以往明明每次都是如此。
趙誌敬點頭道:“沒錯,正是要考教你們的功課。”
“隻是我全真教的功課,何時隻剩拳腳兵刃,內功外功了?”
一番話說得一眾弟子更加摸不著頭腦,全真教乃是道教一脈,除了武功號稱“天下武學正宗”外,煉丹繪符、講經傳法、祈福禳災乃至岐黃之術等等皆有專擅。
隻不過亂世之中,要想立住根本,自然要以武功為首,旁的都是小道。
尤其是趙誌敬,他本人武功是三代弟子中的第一,常常以此為傲並訓誡眾弟子,武學一道如逆水行舟,必需勤修苦練,不可有一日鬆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趙誌敬一本正經,將搜腸刮肚準備了一夜的說詞緩緩道出。
“如今亂世,練武自是重要,但也不可忘了我輩的初衷,本末倒置,舍棄了求道之人修真的根本。”
“你們祖師爺日日都要行早課,還要講經釋義,如此簡單的道理你們可有認真想過?”
趙誌敬越說越順,借著現代人從幾千年曆史中總結出的智慧結晶,旁征博引,甚至把自己道教學院的畢業論文都加了進去。
直把一眾弟子說得瞠目結舌,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便是存著戒心的楊過,都不由得承認,“這道士武功不見得多高明,這番話卻是叫人歎服,比起我那學識淵博的郭伯母,似乎還要高出幾分。”
而趙誌敬要的便是這種效果,前身因著郭靖,在全教麵前栽了跟頭。
這麵子如果不找回來,如何能讓徒弟們信服,心甘情願的好好練功?
他們不好好練功,自己怎麼安心摸魚?
隻是武功一道,短時間內想趕上郭靖那種絕頂高手怕是不太現實,但也要讓這些弟子知道,為師能拿出手的,可不隻有武功!
更重要的是,黃裳通過《道藏》悟出天下武學總綱的九陰真經;鬥酒神僧托《楞伽經》而出九陽真經;逍遙派至高武學北冥神功出自於《逍遙遊》,原著中類似的情節不在少數。
所以多學習,多讀書,肯定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