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玫瞪大了眼珠,感到不思議,結結巴巴地問:“這些商店都是你們家的?”
李明:“嚴格地說,都是我的,他們都是我請來做事的,包括我的媽媽、姐姐。由於商店效益不錯,我給每個店負責人的月工資從七十元漲到了一百二十元,其他員工由六十元漲到了八十元,除此之外還按營業額發放獎金,每個員工的月收入平均達到了一百三十元以上。”
“一個店鋪每個月的利潤有多少?”
“除去一切開支,一個月的利潤一萬二到一萬五之間。”
“太嚇人了!三間店鋪一個月合計的利潤不是有四萬左右。”
“不,是六萬左右。還有一間在沙坪,是我親自經營的。”
“那還考什麼大學!大學生一月的工資也不過六十多塊錢,一年也就是八千多塊。”
“是呀,所以我上課老是打瞌睡,考試考倒一。我的心就在生意上,沒在學習上。要不是與範老師訂了君子協議,現在還是個倒第一!”
“我覺得你是個天才,如果讀了大學,可能是公家的棟梁之材,讀大學比早掙錢早發財或許更有意議。”
“不,就是讀了大學後我也是要經商的,不如現在早實踐,邊賺錢邊自學,一樣上大學拿文憑。”
“你確定能做到?”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來日方長,你會看得到。”
摩托車節約了很多時間,若是走路的話,兩人最多隻能走一個墟場。有了摩托車就另當彆論,李明載著張玫又走了沙平商店,把四個墟場走遍了才回到四望鎮,天還沒有黑。
李明將鹵豬肉、鹵牛肉給張玫各買了一些,一共買了五斤,足夠張玫吃兩個星期。買好鹵菜後和張玫一起回到學校。
同學們誰也沒有注意到他們二人,就是看到二人一起進校的同學也隻當是他們不期而遇,碰到在一起的。
李氏產店在四個墟場經營了一個月,為商店所在鄉鎮交納了一大筆稅費,為當地鄉財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李明覺得自己有了底氣,就拿著納稅憑證到郵電局申請給各個商鋪安裝電話,不出意外地得到了批準。
安裝了電話之後就方便多了,李明不再需要親自去黃州批發貨物,大多數事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與李春妮等批發部的人關係越來越鐵,打電話把要進的貨告訴給對方,對方就會送貨上門,貨到結賬,錢貨兩訖。
四個店鋪都有電話,交流很方便,李明從此不必每天到各店巡察,通過電話聽彙報、下指示,遙控操作。
經過電話詢問,對各店當天的盤點情況,銷售細節等基本狀況了如指掌,指揮起來隨心所欲,如臂使指。
開店以來一切都順利如意,李明暗自得意。
這天早飯後剛開門營業,稅務所長吳大奎就來到了李明的商店,壞笑著走到李明麵前,開出一張一千五百元的稅單扔給李明。
李明盯著罰單發懵,好一會才問道:“我們店鋪開張才一個多月,所納稅額是早就定好了的。我們剛剛才交過稅,你就來罰款,這是怎麼回事?要不要向我解釋一下!”
大奎冷笑道:“你們生意這麼好,之前定的稅太低了,當然要重新定稅,以後每個月多定一千五百元。根據你們的營業情況,是該交納這麼多稅的。”
李明問:“你們給供銷社一個月定多少稅?”
“供銷社是公營,交多交少無所謂,都是公家的,隻不過是左口袋裡的錢放到右口袋裡而已。
你的商店是私營的,想與我們公家的供銷社比,也不秤一秤自己有幾斤同兩,真以為開個小商店就比公家的單位還牛b了!”吳大奎北後閃出一道人影,是鄉供銷社主任胡金球,得意洋洋、陰陽怪氣地嘲笑李明。
吳大奎道貌岸然,以領導的身份勸似訓誡李明:“李老板:納稅是每個公民應儘的責任和義務,收入多就要多交稅,這是理所應當的。納稅光榮嘛,積極交稅利國利民,你這個年輕老板理應要起帶頭作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