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局長:“小百貨批發。”
唐局長眼睛一亮:“對這家新生的個體批發戶你們要注意扶持,一個批發商可能要救活好多個小工廠、小作坊呢。同時可能會帶動一批個體工商戶,你們要重點扶持。
他們開張營業了嗎?實力怎麼樣,能持久做下去嗎?”
張局長:“還沒有,那家批發個體戶明天開張營業。我已經布置負責各鄉鎮的乾事把這個消息以海報的形式在各鄉鎮市集市、墟場張貼,估計有些鄉鎮的小商小販都已經在關注了。
這個開批發店的是個十八歲的小夥子,剛走出校門,但絕對是少年老成,非常不錯!他現在有一百多萬的資金用於批發經營,可以持久經營下去。”
唐局長激動了:“沒想到你們縣裡藏著一條這麼大的魚,很好!這個批發店叫什麼名字,明天我來參加開業誌慶,給他送一塊開業誌慶的賀匾。”
張局長:“叫東縣吉昌小商品批發店。”
唐局長:“這個批發店老板的能力怎麼樣?”
張局長:“這個批發店的老板這一屆高中畢業,考上了重點大學,但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去上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重點大學,而是棄學從商,短短幾個月,開了五家商店,就成了身價幾十萬的大老板。
這次在浙東批發市場結識了一個大老板,像是合作夥伴,這一次就帶回了八十多萬元的商品。小夥子敢闖敢乾,實力可不得了,重要的還有個強大的後台,不愁沒貨源。”
張伯又把黎李明和淅東批發商汪老板的故事講給了唐局長聽,講了半個多小時。
唐局長邊聽邊意識到了吉昌批發店光明遠大的前景,聽完之後說:“我看叫吉昌小商品批發店改作吉昌百貨批發公司才好。從你的講述中,我知道一個批發店遠遠不能滿足生意的經營規模,僅僅是小百貨也會限止他們的發展。
不如一次性到位,免得以後再改名,當然你得去問問這個小夥子自己的意見,我們得尊重他個人的選擇。”
張局長答應一聲“好!”,就走出局長辦公室,準備到李明的店裡去找李明。在走廊過道路過工商局辦公室,正好看到了胡乾事、李明,辦公室主任陳有德也在。
張局長立即走進辦公室,笑嘻嘻地問李明:“小李,我把你的批發店打電話告訴了市局的唐局長,唐局長也很感興趣,還幫你參謀說:‘批發店跟不上將來的發展,小商品格局也太小,不如一次性到位,乾脆叫百貨批發公司,你覺得如何?”
在場的人都大驚,連市局長都這麼重視,感慨人走時運馬走驃,運氣來了,勢不可擋。
李明對公司性質當然清楚,但不知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稅收規定,是不是公司與個體戶納稅有什麼區彆沒有?現在還在邁出第一步,得腳踏實地。如果公司的稅金要比個體戶多得多的話,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李明冷靜地問道:“張局長,批發店與批發公司的納稅有什麼區彆?”
張局長笑道:“沒有區彆,都是看交易額定稅的。生意做的大,交易額多,稅就多,交易額小,稅也交的少。
做為生意人,誰都會巴不得生意做的大。交的稅越多,利潤也就越多,你說是嗎。”
李明:“原來如此,那就叫批發公司吧。我還以為公司就要多交稅,個體商店就會少交稅,所以就不敢打腫臉充胖子,要一步一步地來。按交易額定稅,就沒有這方麵擔憂了,叫批發公司當然比批發店要讓客戶更信任的,何樂而不為。”
張局長:“好!我去告訴唐局長,請唐局長要給你送的匾上,寫下百貨批發公司。”
“哇!”市工商局局長來送匾,這事就隆重了。
陳主任激動地說:“張局長,我們局裡要不要搞些什麼誌慶的活動,慶祝我縣第一個個體工商批發戶掛牌營業?”
張局長想了想說:“我去請示魏縣長再說。”
張局回到工商局長辦公室,打電話給魏縣長,彙報了簽發東縣第一張個體百貨批發戶營業執照,並彙報了市工商局唐局長對第一家個體百貨批發店的態度和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