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張偉,我叫丹萍!”好像不是多話的人,不過眼睛有點靈動。
“丹萍姐姐好,是不是要去教訓島國人!”張偉已經先入為主了,認為蔡依依帶來的,肯定是個高手。
“張偉!丹萍姓駱,會養蜜蜂,也養蛇,還有對螞蟻研究也多。”聽了蔡依依的話,張偉第一個感覺駱就是神仙家族陸的位置。
也就是與張三李四道理一樣,或者就是當時的家族排名,又或者就是八仙陳裡陸的位置。
“蔡姐姐,駱姐姐,我們先回浬浦好嗎?我想應該把楓林附近的點也端掉,然後想辦法把島國人所有的槍繳掉。”張偉想的比較簡單,已經有一次偷槍的經驗了,再來幾次又有何妨。
自己還有那隻貓,還有曾經在耳朵裡呆過的那位,所以不怕。
在浬浦,自己是少主,還可以調動很多高手。當然了,哪裡還有自己魂牽夢縈的可可…
“我們也有這樣的意思,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因為島國人有槍,相關部門已經在部署了,就是把外圍的一些出路口都封鎖了,我們這裡的楓橋經驗就是發動群眾,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到最好,因為現在國家的大趨勢要走向世界,所以能夠低姿態解決就最好。”
“所以我也認為可以把楓林的那個點端了,隻有原始香榧區域的話,他們就會更加被動,因為他們需要補給啊!”蔡依依發出了她的觀點,駱丹萍也同意去浬浦。
為了安全起見,走的路就有某種講究了。
在接近楓林處,就迂回曲折的過大岩寺走。
沿路還算平靜,就是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些土蛇,應該是島國人故意把樹林裡的土蛇往林子外趕,試圖製造一些麻煩,以達到他們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
快到大岩寺時,張偉加快了步伐。
“蔡姐姐,我要和大師去嘮叨一會兒,你們就隨便逛逛…”張偉對蔡依依拋了一個“你懂的”手勢就匆匆“溜之大吉”…
這一次到大岩寺,張偉感覺一種責任感,那是因為這裡是自己修仙的。
關於大岩寺,張偉了解的更多了。
傳說浬浦大岩寺是印度高僧“千歲和尚”經過千挑萬選而始建的,“千歲和尚”生於周威烈(公元前425—前402在位)十二年丁卯。
傳說他出生時降神受質,左手握拳,七歲祝發乃展,因名寶掌。
魏晉間他東遊華夏大地,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常不食,日誦《般若》燈經千餘卷。
有一天,他對大家說:“我的願望是活過千歲,今年已經六百二十有六,我要去尋找能夠讓我可以超越千歲的安息地…”
從此,大家都以“千歲”來稱呼他,接下來這個千歲和尚開始尋訪名山大川,武當、少林寺、峨眉山、五華山、普陀山等等都有過他的蹤跡…
他雲遊天下,賞儘名山,竟找不到一處滿意的地方,之後又在浙江四處尋找,留下了多處寶掌山、千歲岩和千歲山,最後在老人的指點下來到浬浦的大岩寺…
(據說,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千歲和尚擇此巨岩之下,搭一茅棚,後人稱之為“茅緣寺”,之後開岩建寺,始見汩汩岩泉,甜如甘醴,覺得“地湧醴泉為祥兆”,始改名“醴泉院”。浬浦原名醴浦,名就是從此而起。待香火旺盛,寺名遐邇,山亦名遠近,才有了名盛一時的“寶掌禪師”和“寶掌禪寺”。至唐大中年間,為褒千歲和尚在農業上的功德,禦賜“千歲祖師”匾額一塊,並撥款重修寺廟,改名“崇勝禪寺”,至清代,寺院立碑,才開始出現“大岩寺”之名……)
張偉還知道一些暗傳說,就是唐朝李家故意興寺壓道,就是李家本來秉承道家傳承,而道家之中又有很多家族可以與之抗衡,因此李家一方麵交好道士勢力,如唐初起用張良後人張九齡、將領張士貴、還有武則天所謂的麵首張天佐、張天佑等。一方麵又全方位的推出寺廟,以寺廟來衝淡平民百姓對道士的“死心塌地”…
如杭州蕭山也有大岩寺,相傳唐朝蕭山大岩寺由唐代名將“護國公”尉遲恭之子寶琳督造,寶琳與杭州中天絲的開山祖師皆為印度高僧寶掌法師掌管…
張偉故地重遊,心裡波瀾不驚,因為自己是修仙人。
大岩寺的岩窟之側有一棵參天大樹,大家都稱之為“神樹”。
神樹不是生長在泥地上,而是嵌生在兩塊巨石之間,曆千百年而不枯!據諸多史書記載,這樹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名字——“貝多木”。相傳,這是史稱“千歲和尚”的寶掌禪師圓寂後,“植杖成樹”,也即禪杖變的樹,而且常常有一種叫頻伽鳥的在此出沒,說這是千歲和尚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