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孝順而多慧,熟讀諸經典、出口成章、禮賢下士,年紀輕輕對於政務就有獨到的見解,身邊名士盈門、人才濟濟。
而諸葛亮作為劉禪的老師,眼看張溫這麼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然也起了類似的心思。
不過諸葛亮隻是說劉禪在文學方麵的造詣,畢竟其在武方麵的成就已經足夠亮眼。
此處不提,但是大家都知道其真實存在,這樣反而顯得站位更高一層。
而強調文學這一方麵的才能,更能彰顯劉禪文武雙全。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張溫不斷念叨著‘劉禪所做的’這首《憫農》
不一會就眼睛瞪得像銅鈴。
“嘶,此詩賦雖然……雖然淺顯直白,但意境卻是深遠,尤其是是以王世子之身份,竟能如此深刻體察民之疾苦。”
張溫一開始是想說,這首詩雖然為與南方楚律不同,但行文規整,頗像曹操的《蒿裡行》文風。
但忽然想到曹操畢竟是敵人,自然是不能用在此處比較的,便改口誇讚其內容來。
“最後更是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要求己身,克己而複禮,這是有古之賢者之風啊。”
身為士人張溫熟知曆史,寬仁節儉、愛民重農,這不就是漢文帝行的事情嘛。
隻不過此刻,劉備未正式稱帝,所以還不能用先代皇帝來做比,但是心下已經如此類比了。
張溫此時已經是擊節而讚了,諸葛亮的裝逼顯然是成功的。
當然,劉禪也不會知道,自己曾經剽竊的一首詩,竟然給自己掙得一個‘賢者之風’的評價。
“不知,溫能否有幸見證世子冠禮啊?”
“哦,哈哈,自無不可。”
聞言,諸葛亮笑了,這種事也不是什麼需要保密的事情。
而且張溫也是江東數一數二的名士,能出席劉禪加冠禮也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諸葛亮便以劉禪老師的身份邀請他一同參加。
宴會之後,諸葛亮要回去處理公務,便留下了蔣琬和李邵陪同張溫。
傍晚的時候,張溫和副使趙爽和卑衍三人聚在一起開了個小會。
孫權交給張溫的出使任務已經完成一半,即對劉備的稱帝表達恭順的態度。
另一半則是促成其北伐,老劉北伐肯定不放心孫權,那就協商著一起北伐彼此,彼此都安心。
曹丕在北邊大肆打造戰船的事情,孫權自然是知道的。
若是劉備不上去跟曹丕開乾,估計曹丕就要來乾江東了。
這也是孫權把公孫淵派到江東的使者卑衍,再轉送成都來的原因。
現任遼東話事人公孫恭再如何無能,但畢竟是曹丕親自遣使,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的。
公孫淵要政變奪公孫恭的權,還想拉孫權為外援,實在是屎殼郎碰上竄稀的——白來一趟。
孫權現在是一點也不想吸引曹丕的火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