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人,他們來到三輔地區當長官,都必須做好朝廷所重視的民生工作。
最能儘快恢複關中的自然就是屯田,由政府進行權力乾涉,帶領百姓集中力量辦大事。
要設立耕地紅線,這是生命線,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人就無法生存。
劉禪一直很重視掌握生產資料,上到皇帝下到升鬥小民,沒有人能不吃不喝,滿足這些基本條件,政權才能穩定,才能建立強大的軍隊開疆擴土。
所以農業生產是天下最重要的工作。
戶部每年都會核查一次全國耕地、人口變化,並五年進行一次大排查,以確保朝廷能將國家的糧食安全掌握在手裡。
東方勤勞的民族自帶種田基因,據說當年老劉在許昌的時候閒的無事,就去種菜了。
對於種地的重視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是必要的,劉禪如此,鄧艾如此,普通百姓也是如此。
扶風地區的屯田工作做得最好,鄧艾看著荒蕪的土地被平整一新,心底很有成就感。
原本很多從關中逃走的百姓,在法正等人的倡導下,已經重新遷居回來。
再加上流民安置,以及一些大戶在這裡設立分家,整個扶風郡的人口迅速漲到了五萬戶,接近二十萬人。
其中屬於是屯田的軍民約有一萬勞動力,屯田規模四十萬畝。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的人口數量還會更多,主要是他們對朝廷的信任度逐漸增加的緣故。
而看著一茬兒又一茬兒的小麥、稻米、粟米等糧食以及葵、芥等蔬菜在土地上茂盛的成長,鄧艾很高興。
因為每一次豐收都是他的努力得到結果,都是朝廷和百姓的幸事,一切的豐功偉績都來源於土地。
劉禪也很高興,雖然他當了皇帝,但始終沒有高高在上而忘記以農為本。
讓老百姓有飯吃,生活有奔頭,他們便會安穩。
能吃飽,臉上能看得到笑容,社會不僅會安穩更會向著繁榮發展。
如今的關中,對於那些親身經曆了自桓靈以來黑暗時代的底層老百姓來說,簡直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便是現在,親自經曆過這麼一段黑暗時代的人,還是有很多在世的。
法正、孟達等人便是其中一些縮影,他們還是頗有家資的人。
更多的是那些垂死掙紮的人,他們正是因為經曆過,感受過那種惶恐不安和迷茫。
曾經失去過,所以對當下的生活極為珍視,對朝廷的擁護也達到巔峰,厭惡戰亂。
如果有任何人敢來破壞他們來之不易的生活,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響應朝廷的征召,拿上武裝去擊敗來犯之敵。
在長安周邊,屯田事業也是重中之重,一個大城市,需要周邊無數鄉村的供養。
劉禪隨著虞翻一起巡視了一番那些新建立起來的屯田莊,長安周圍也安置了一萬人規模的屯田民。
他們是將來長安糧食穩定的第一生產者。
長安城內一些土地已經賜給公侯勳貴,讓他們自己出錢出人修建府邸。
一些規劃的坊區裡的空地,也已經被各地而來的富戶大族們購置,他們自行在平地上修建宅邸。
根據爵位從高直到平民,他們的宅邸有房屋數量、規模大小、噴塗顏色等多方麵的要求。
但隻要不違背禮法規定,他們想怎麼修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