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能跟任何人交流說話,但是當發現作弊者後可以立刻執法將其逮捕。
當然,隻能是活捉逮捕,不是斬首。
但是每逮捕一個作弊者,可以按照斬首一級的軍功來獲得豐厚的獎勵。
所以考生們進入考場後,總感覺脊背發涼。
好像有人老是在盯著自己的脖頸似的,以至於他們對此次考試多了三分敬畏。
根據規定,考生如果對自己的答案很有自信,是可以提前交卷的。
當然提前交卷後,也不能直接自由,而是在甲士的帶領下前往太學館舍休息。
並且隻能待在房間裡,他們可以在裡麵吃飯睡覺讀書,但就是不能出去,直到考試時間結束後才能獲得自由。
對於初次接觸這種事情的考生們,以及對於那些新手監考官們來說,這樣的體驗當真是嚴謹刺激又新奇。
尤其是他們得知太史令周群帶著幾名下屬出現在考院附近的時候。
一種見證,乃至於親身參與曆史大事的感覺油然而生。
這是一場極具曆史意義的事情,必然要在史書上占據重要篇幅。
當然,隻有那些大佬有資格留下姓名,大多數人都隻是涵蓋在‘二三子’中了。
考試第一天考核的內容主要為五經經義、算術以及農業相關的知識。
說實話,五經經義雖然廢九家,但是各家大同小異。
除非倒黴的正好碰上那些相差很大甚至相反解讀的語句,大多情況下還是能的高分的。
試卷內容是在考核考生對五經的基礎了解,並沒有卷到後世那種一字釋千言、一葉一菩提的程度。
所以這方麵的考試還是在大家的舒適區的,能讓大家迅速找好感覺,進入考試狀態。
然後是農業知識,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其言得之。
豪強家族其實也很重視子弟農業相關知識的教育學習,即便他們不種地,也得懂得如何指揮那些佃戶生產,懂得收成以及收租不被騙。
西漢時期的《汜勝之書》、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都是傳播相當廣泛的書籍。
其中有以《四民月令》更具指導意義,四民是指士、農、工、商,月令是一種文章體裁。
該著作出於崔寔之手,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科普與指導。
文中描述了一個大戶人家,在一年中會數度賣出與買入穀物,純粹以此謀取利潤。
同時還描述該大戶人家會產醃醬類食品、酒、醋、藥材、絲綢與絲綢製品、鞋等。
這些物品既可供自家消費,也可拿來出售,非常符合莊園經濟的生產運營模式。
書中所述的生產規模大多已超出小農經濟的規模,隻有官宦之家的田莊才可體驗上述的生產。
或者說,《四民月令》所反映的就是東漢晚期一個擁有相當數量田產的世族地主,其莊園的一年經營運作的經典案例。
包括1年12個月的家庭事務的安排,其中除了農業操作外,還有養蠶、紡績、織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釀造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