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人口分布情況,漢人在整個並州範圍內主要集中在東南,大部分地區是漢胡雜居,北邊乾脆被胡人占據。
這樣的人口格局製約了本地漢人政權的發展。
正因如此,即便從占地麵積上來比較,並州遠比冀州更為廣闊。
但論及人口數量、農業產出以及商業繁榮程度等綜合性實力指標,並州卻遠遠遜色於冀州。
直接表現為兵員動員能力的差彆。
當然,現在的冀州也不是當年袁紹時期一個州就能養十萬大軍的冀州就是了。
並州加上河東、河內兩郡之後倒是能和現在的冀州半斤對八兩。
而上述並州那些沿河流分布的經濟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
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漢軍誌在必得的進攻目標,同時也是魏軍必須全力守護的戰略要衝。
於是乎,雙方圍繞著這些地方,勢必會上演一場敵我進退的爭奪戲碼。
魏軍則能夠巧妙地借助自身所處的有利地形,就地獲取物資補給。
並采取步步為營、節節抵抗的戰術策略來抵禦漢軍的鋒芒。
魏軍會采取這樣的行動,大概已經是漢魏雙方的共識,雙方都知道這是魏軍的最佳選擇,算是明牌。
且說那河東太守夏侯霸麾下有一萬雄兵,而河內秦朗亦統領著五千精兵強將。
除此之外,司馬懿還竭儘全力的征調了並州所有能動員的地方軍。
由太原郡的李孚、西河郡太守魏種以及上黨郡的羊衜等三位郡守(三郡將)統領。
唯有定襄郡地處長城防線要衝之地,其兵馬肩負著抵禦外敵入侵的重任,實難輕動分毫。
至於自太原郡拆分而出的樂平郡和新興郡,因兵馬數量有限,其太守本人便不需要調動。
兩郡的兵馬則是被司馬懿下令直接歸入太原郡兵、西河郡兵的指揮序列之中,交由李孚和魏種分彆代管指揮。
這時候集中兵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小規模的兵馬沒必要單獨存在。
司馬懿對各方勢力嚴令下達,責令這些地方總計一萬五千名郡兵迅速集結,聽從他一人之號令。
如此一來,加上邊防軍司馬懿手中便掌握了整整三萬大軍。
值得一提的是,上郡的郡兵並未如其他部隊一般調往河東。
而是奉命留守上郡之關鍵城池——高奴城(即後世之延安一帶)以防備漢軍派出偏師向北突襲,進而攻占上郡。
而上黨郡的羊衜因其所率兵馬距太原最近,而且位於太原郡與河內郡之間。
之後司馬懿還會帶領這些兵馬南下河東、河內作戰。
讓上黨郡的兵馬北上純粹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司馬懿自然是不會做的。
故而司馬懿特命他原地待命,太原郡的兵馬則是完全可以在當地完成集結工作,無需大費周章地調遣。
初期階段真正麵臨緊急任務、需要率領軍隊長途跋涉出征的唯有西河郡太守魏種一人而已。
說起這魏種,倒是頗有淵源。
想當年,他可是由曹操親手舉薦成為孝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