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老臣們的離開,固然令趙久很傷感,但是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人生規律,隻能儘力調節好自己的心態,然後對待其他的老臣更加好一些。
比如說吏部尚書陳公輔,一年裡已經有三個月在請病假了。他自己雖然雄心壯誌,但也明白歲月不饒人。於是,趙官家在與之懇切談過之後,升任其為都省副相公,稍後讓他以副國級領導人的身份退休。
同時,他的好友李光則調回東京,任吏部尚書,不久之後也進入都省為副相,分擔趙鼎的工作壓力。
樞密院那邊情況更加緊急,工部尚書馬擴也晉封樞密院同知,給張浚打下手——彆說韓世忠乾不了樞密院具體工作,就是乾得了,征南這一仗下來,他和張浚也水火不容了。
後又以禮部尚書趙元顯為東南使相。以國子監祭酒陳康伯為禮部尚書,工部侍郎張九成為尚書。
至於呂祉,也和萬俟卨一樣,前事既往不咎,重新當了河東路經略使,鑒於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絕對美差。
剩下的人員地步不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這次人員調動有點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畢竟老臣凋零無可奈何。而靖康恥造成的中生代斷代現象又十分嚴重。更重要的是,官家開疆拓土之後,大量官員空缺。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為地方官直接決定著一縣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於是,趙官家隻好再做了一次他十分鄙視的行為,那就是以大量。大員子弟充任地方官。畢竟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線總體來說還是要高一些的,而且從小跟著父親,照著葫蘆畫瓢,應該也不會太差。
比如趙鼎的長子趙汾就連升成兩級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長子,已經被胡寅調到燕京去任職權燕京府尹,再三誇獎他的建設才能。
不過,這兩位不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不寒顫。
君不見連楊萬裡這種小蘿卜頭都已經被派出去當知縣了嗎?
因為宰執接連去世,此次科舉雖然仍在東京舉行,但是推遲了一個月。中秋過後的第一次大朝上,趙官家正式宣布明年遷都。
從此之後,大宋以燕京為首都,東京為中都,長安為西都,杭州為南都。
都省副相劉汲提前去了燕京,準備各種事宜。
雖然並不設六部,但是一應府牙設備均按照開封府當年設置。
這也成為本次科舉的一大熱門話題。還有很多文科舉子甚至在討論,會不會以四都製度來考點,又說,這是不是學習遼國的製度?
武舉學子們則有點兒鬨騰的過分,因為東京並不是燕京,民風比較彪悍,空曠地帶也多。大家比武也好,討論也好,已經鬨出不少動靜來了,正店都被他們砸了幾張桌子。搞得開封府胡宏百忙之中還得維穩。黑著臉明確告訴鬨騰的武學舉子,這又不是在交趾戰場上,你們就是想建功立業,也給我消停一點兒以後到戰場上去建,不然本官就通告武學記過。
另外對於個彆有背景不大服氣的,還放黑話,你們難道不知道我哥哥(胡寅)和韓秦王的關係很好嗎?
如此,這一屆科舉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其實,經過這麼多年的和平發展,雖然說趙官家確定原學為大宋學派主流,但是各個文人士大夫都有自己的觀點,精英們也在不斷研究,包括武學裡的大師,兵法上的見解也不儘相同,但這些也是趙官家願意看到的,畢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總是好的。
前提是不要反大宋,當然也沒人那麼想,不開就是了,大家都是建製派,在體製裡看著國家蒸蒸日上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