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殿中央,先是對禦榻方向的竇太後、栗太後、天子榮三人一拜;
而後又回過身,背對著禦榻,麵向殿內百官朝臣,無比莊嚴的攤開手中逐漸。
“大行皇帝遺詔!”
一聲高呼,殿內眾人又是齊齊起身,再於座位前嘩啦啦跪倒一地。
“朕嘗聞:天子者,富擁天下也,代天牧民也”
“太宗皇帝畢生簡樸,四季常服不過五件”
“朕德薄,於宗廟無功、於社稷無益”
“願效太宗皇帝簡樸之風”
“乃令:凡朕左右宮人,皆釋之於宮外,各賜錢財以立身;”
“宮中良人姬妾,程、唐、賈、王諸姬,各為其長子之王太後;”
“得朕臨幸而無子者,若欲出宮改嫁,則賜錢貨,出內庫錢以置陪嫁,若不願,則由少府安置於陽陵邑,月給錢貨,以安身立命。”
“未得幸者,各賜錢財而釋之”
遺詔宣讀完畢,殿內百官公卿自然是叩首納拜,口稱陛下仁慈。
緊隨其後的,便是新君劉榮在這封遺詔基礎上,進行一定修改的補充詔書。
“大行皇帝仁及天下,澤及鳥獸,今即大行,朕甚哀之。”
“乃奉大行皇帝遺詔,儘釋未央宮人,各與萬錢;”
“尊:大行皇帝夫人程氏,為魯太後;”
“尊:大行皇帝良人唐氏,為長沙太後;”
“尊:大行皇帝夫人賈氏,為常山太後;”
“尊:大行皇帝夫人王氏,為膠東太後;”
“尊:大行皇帝夫人,王氏諱兒駒,為廣川太後。”
“”
這麼一套程序走下來,算是劉榮根據老爹的遺願,將老爹的姬妾們都給安置妥當了。
弟弟們的生母,各自去長子的封國做王太後;
得到過臨幸,卻沒有誕下子嗣的姬嬪良人,原則上允許選擇,但實際操作中,為了維護老爺子的身後名譽,劉榮決定強製遣散出宮。
無論願不願意改嫁,都絕不安排在老爺子的陽陵腳下。
若不然,萬一有個極品先給老爹守寡,之後又鬨出醜事來,丟臉的還是劉榮這個做兒子的。
至於那些入宮之後沒得到臨幸,甚至大概率都沒見過老爺子的女人,自然是給比錢打發出宮。
等願意改嫁的時候,劉榮自然也不會悖逆老爺子的遺願:隻要找上來的,都由少府給人家置辦好嫁妝,風風光光嫁出去。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很離譜皇帝的女人,尤其還是寡婦,居然還能改嫁?
但隻要知道如今漢室,對適婚年齡的女子有晚婚罰款,甚至對嚴重晚婚者有強拉佩郎的規定,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了。
漢家的皇帝,無不是純粹的現實主義者。
相比起虛無縹緲的婦道、女德之類,漢天子更看中的,是人口
“大行皇帝遺願,如此皆畢。”
“而後,便當是以大行皇帝畢生功過,為大行皇帝擇一美諡,以蓋棺定論。”
“再由百官共議,論定禮樂”
豈料劉榮話才敢說一半,殿內超臣百官就好似被踩到腳的貓般,當即群體炸了毛!
你一言我一語,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大行皇帝之功績,絕對不可以興禮樂!
何謂興禮樂?
在此刻這個場合,興禮樂,可以直接翻譯為:立廟。
興的禮,是廟禮;
興的樂,是廟樂。
換而言之:劉榮這話,是要給大行天子啟上廟號!
這也就難怪殿內百官朝臣,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對意見了。
不同於後世,那長達二三十字的諡號,以及默認人手一個的廟號:如今漢家對於逝世先皇,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還保持著十分嚴格的考核標準。
在後世某些朝代,朝堂給大行皇帝上諡號,基本就是抱著一本諡法,將曆代先皇用過的字排除,再挑選最好的二三十個字,最終將這二三十個字排列組合。
但如今漢室,諡號是必須完全符合大行皇帝的所作所為的。
如太宗孝文皇帝,得了個文的諡號;
那太宗皇帝畢生所作所為,都必須在諡法中關於文字的注解中得到佐證!
若不然,便是文這個字不適合太宗皇帝,需要重新選另外一個字。
至於廟號,那就更誇張了。
彆說這一世,在位僅六年的天子啟了;
就連原本曆史上在位十六年,和父親太宗皇帝聯手締造文景之治的天子啟,都沒能摸到廟號的衣角!
在那個時間線,朝堂內外群情激憤,恨不能指著十七歲的天子劉徹的鼻子罵:你特麼個小屁孩兒,究竟懂不懂廟號的含金量?!
而這一世,劉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自然也隻是表明一個為父親爭取身後名的態度。
知道劉榮並不是真的要給在位僅六年,又闖下吳楚七國之亂這等大禍的大行天子啟上廟號,朝堂內外雖群情激憤,卻也是給足了劉榮麵子。
什麼棋聖啊,削藩啊之類,大家夥兒絕口不提;
就是逮著天子啟在位時長過短,不適合上廟號這一點,來給劉榮一個台階下。
不適合,而不是沒資格。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劉榮這也算是為老爺子,爭取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極限了
“既然朝中諸公,都認為大行皇帝在位不過六年,實在不適合興廟樂,那朕,便也隻得從善如流。”
“日後到了地底下,便由朕來承擔起這個罪名,向大行皇帝做個交代吧”
象征性的表達了對天子啟沒能撈到廟號的遺憾,劉榮自然又問起了諡號。
不同於廟號諡號,是個人就有;
而天子啟的諡號,和原本的曆史時間線如出一轍。
漢孝景皇帝!
諡法雲: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大行天子啟,當之無愧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