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也一樣。
而一麵鼓發出的聲音,在明確了狄利克雷邊界條件和振動初始條件後,再帶入時間與擴散方程,的確是可以計算出來這麵鼓的形狀與大小的。
數學就是這麼神奇,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是玄學的事情,在數學中卻是可以一步步給你計算出來的。
通過周海教授的講解,徐川大抵明白了所謂的橢圓算子的譜漸近以及韋爾–貝裡(ey-berry)猜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簡單的來說,就是你可以將之前的‘聽聲辨鼓形’看到二維的韋爾–貝裡(ey-berry)猜想。
過去的數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但並未證實三維或者更複雜條件下的韋爾–貝裡(ey-berry)猜想。
現在的需求是數學家能不能找到一個分形框架,讓三維或更複雜的ey-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成立,並且可以讓?Ω在這個分形框架下是可測。
目的就是這個。
至於證實了這玩意後具體能有什麼用?
大概研究宇宙中的星體形狀和宇宙大小能用上吧,至於其他的,能實用上這項猜想的目前來說應該是沒了。
不過數學嘛,說實話,現代的數學離“有用”這個概念其實已經非常遙遠了。
如果一個人不是自己對數學有強大的,內在的興趣,似乎很難解決“我為什麼要研究數學”這個問題。
上世紀被譽為‘全能物理學家’的理查德·費曼年輕時,曾經考慮選數學專業。
但當他去數學係谘詢時,問了一句話,“學數學有什麼用?”。
然後數學係的老教授告訴他,既然伱問這個問題的話,那麼你不屬於這裡,你不屬於數學係。
再然後,這位大佬就跑去學物理了。
如今我們人儘皆知的‘納米’這個距離單位,就是他提出來的。
數學是純粹抽象的產物,定義和邏輯是構成數學體係的基石。
數學家通常並不關心數學的概念與推導與現實世界有何聯係;數學上的結論也未必能夠在真實世界中找到原型。
不過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展,一些原先被認為沒有實際意義的結果也會變得有意義。
譬如上輩子他研究過的“反物質”,就與如今看起來沒有絲毫用處的二次方程負根之間具有一定聯係。
這就像你學了微積分,但平常買菜根本就用不上它而覺得它沒用一樣。
曆史名人康熙也問過微積分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
後來,他大概覺得‘自己擒鼇拜,平三藩,收,九王奪嫡,治理黃河,撰八股文,耕種莊稼’沒一條需要用到到微積分的,所以就覺得不必推廣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積分學的發展與應用幾乎影響了現代生活的所有領域。
大到現代化的導彈飛行計算、小到你吃顆感冒藥,都需要用到微積分。
因為通過藥物在體內的衰退規律,微積分可以推導出服藥規律時間。
所以彆說數學沒用了,數學沒用的話,你連藥都吃不準時間。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