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聽到徐川的話語,辦公室中的其他三人都看了過來。
燒開水的效率,在眾多的發電方式中的確不是最高的。
比如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技術、熱容大的金屬,其實也都可以用於發電,且效率比燒開水更高。
但相對比來說,那些技術都有著自己的缺點,如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技術未成熟、熱容大的金屬液化溫度過高等等。
而水就不同了,熱容比大,容易獲得,無毒,運行溫度和壓力都很適合,化學性質穩定,密度適中等各種優點集於一身,幾乎沒法找到能替代它的產品。
總體來說,當前人類利用能源的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是靠熱能轉換(做功,燒開水)毫無問題。
注意到三人的目光,徐川笑了笑,道:“其實不用我說,你們心裡都是有答案的。”
侯承平院士笑了笑,開口道:“的確有考慮過,理論上來說,那種發電方式應該很適合可控核聚變。”
“不過目前來說,相對比成熟的熱機,它因為之前退出過大眾主流視野的原因,技術上落後了不少。”
在座的都是院士,也都是核能領域的頂級專家。對於徐川話語中未表達出來的技術,三人自然都知道。
事實上,在今天交流之前,候承平就和王勇年討論交流過這方麵的東西了。
目前來說,拋開太陽能發電外,可以說所有的有規模的發電方式,基本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將不同的能源轉變成動能,然後帶動發電機轉動發電的。
而拋開這條路線外,人類在發電領域到底還有沒有點亮其他的發電方式呢?
答案是有的。
早在十九世紀,在法拉第提出磁流體力學後,磁流體發電理論就順勢被提了出來。
而且磁流體發電理論不僅提出的早,實際上,它應用的也相當早。
在199年的時候,米國就研製成功了11.千瓦磁流體發電的試驗裝置。
隨後的60年代中期,米國將它應用在軍事上,建成了作為激光武器脈衝電源和風洞試驗電源用的磁流體發電裝置。
包括已經解體了的紅蘇與小島國,都曾把磁流體發電列入國家重點能源攻關項目,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1971年的時候,紅蘇建造了一座磁流體——蒸汽聯合循環試驗電站,裝機容量為7.萬千瓦,其中磁流體電機容量為.萬千瓦。
而後續,世界上第一座0萬千瓦的磁流體和蒸汽聯合電站也在紅蘇建立起來。
這座電站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氣,它既可供電,又能供熱,與一般的火力發電站相比,它可節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燃料。
儘管如此,但磁流體發電機卻並沒有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
目前磁流體發電廠隻有少數的一些國家有建造。
這是因為磁流體發電的條件,相對比傳統火力發電來說過於苛刻了。
所謂的磁流體發電技術,指的是用燃料(石油、天然氣、燃煤、核能等)直接加熱成易於電離的氣體,使之在超過兩千攝氏度甚至是三千攝氏度的高溫下電離成等離子體。
然後這些等離子體在磁場中高速流動時,會切割磁力線,從而進一步產生感應電動勢。
這種技術是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流,無需經過機械轉換環節,所以稱之為直接發電,也叫做等離子體發電技術。
目前各國使用的磁流體發電技術,主流是燒煤和燒燃氣,要求的溫度很高,需要達到3000c左右。
這種溫度,要通過煤或者燃氣達到,難度相當高。
因為技術方麵的原因,再加上經濟效益一般,比不過技術進步的傳統火力發電,所以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不過磁流體技術,倒是一直都屬於各國研究的熱門重點。
原因很簡單,磁流體技術能應用在軍事、航天、航空、可控核聚變等等領域。
聽侯承平院士說磁流體發電技術的缺點,徐川笑著點了點頭,道:“的確,不可否認的是,磁流體發電技術一度退出過主流發電技術。”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一開始,它其實就不是為傳統的化石燃料燃燒發電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