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與電視裡演繹的朝堂爭執不同。
也與很多人印象中的朝堂爭執不同。
真正的朝堂爭執,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大白話,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隻有一半的量是對皇帝陳述個人意見的,剩下的一半和那百分之七十的大白話一樣,全都是攻擊自己政治對手的。
也就是俗稱的“噴人”。
林朝辭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麵。
就像範閒第一次目睹“大國雅量”的名場麵一樣。
嚇倒是沒嚇到。
隻是覺的挺有意思。
如果隻是文官間的爭執,噴人還能偏向優雅一點,可武將這邊一摻和進來,那可就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再咬文嚼字純屬給自己找不痛快。
你文縐縐的說一大堆。
又是引經據典,又是博古通今的。
有用嗎?
就算是陳琳討伐曹操的戰鬥檄文,那也是給有文化的人看的,寫的再好,沒文化的人也看不懂。
所以,先不說那些身為大老粗的武將能否聽懂,就是聽懂了,人家甩出一句“你母親很潤”之類的話,即便粗鄙,不比你這殺傷力極低的嘴炮強?
臉皮這種東西啊。
在罵戰中就是盾牌。
嘴巴這種東西啊。
在罵戰中就是長矛。
任何罵戰的本質,都是用長矛刺穿對手的盾牌,讓對手破防,故此,話語是否粗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對手從心底升起憤怒或惱怒的情緒,並保持自己的清醒,把對手拉到同一個層次,然後,再用豐富的經驗擊敗他們!
武將這邊就是如此做的。
把文官那邊氣的不成樣子。
伱罵了半天,人家還笑嗬嗬的,因為人家聽不懂那些典故,而人家隨口罵你一句話就能讓你破防,這還怎麼打?
正因如此。
也就有越來越多的文官加入其中。
放棄文縐縐的話。
罵的也是越來越露骨。
想用魚死網破的辦法保證殺傷力。
最後,在以四王八公為首的武將勳爵那邊一陣“快看,急了、急了、他急了”的嬉笑聲中,通通破防,以禮部尚書為首,不跟武將這邊玩了,直接請示崇平帝,這次,用上了正經諫言的古文:“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從不曾暴虐欺人,亦不曾恃強淩弱,古語有雲:故國雖大,好戰必亡;今有外使來訪我國,欲與我國結秦晉之好,何至於妄動刀兵,且,於理不合,於情難容,師出有名方能無往不利,師出無名隻會勞民傷財,望聖上為邊疆子民考慮,不可聽信一時激憤之言,而不顧邊疆百姓,致使生靈塗炭!”
翻譯過來啥意思?
就是說:咱們都是禮數周全的人,不能失禮,人家千裡迢迢的拜訪我們,隻為了登門求親,我們總不能因為人家求親就發兵攻打人家,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而且,皇帝你也要考慮到士氣問題,這可不是什麼保家衛國,長途跋涉之下,勞民傷財是可以料到的,那些武將隻會打打殺殺,你讓他們打仗還行,全聽他們那熱血一上頭的諫言,打著打著,咱們這個國可就容易沒了,而且一但開打,草原輕騎來去如風,自太上皇當年戰敗,咱們後漢一朝修養了幾十年,才勉強恢複元氣,現如今,先彆說文恬武嬉,就算武將那邊都是出類拔萃的英才,你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這種大將,想打草原,也不可能取得比較大的戰果,輕率、狂妄的動兵,動了也就動了,可動完了之後,遭到報複的是邊疆的子民啊!
潛台詞:風險太大,後果您想好沒?
對此,崇平帝也是心知肚明。
為啥後漢一朝從他沒登基開始,直至今日,邊疆戰事一直處於防守的姿態,從沒見過反擊?
就是因為草原輕騎來去如風。
沒有城池。
沒有坐標。
甚至沒有地圖。
茫茫無際的大草原,本就需要民夫源源不斷往前線送糧食的糧道,極其容易在戰線拉長後,被草原輕騎繞後切斷,古往今來多少名將都敗在了這套戰術下,這和派兵前往某地鎮壓叛軍還不一樣,這可是在草原人的地盤上打,沒有城池,也沒有民眾基礎,對補給的考驗極其苛刻。
所以,反擊可以打。
卻永遠隻能取得小勝。
想要根治草原上的問題,太難太難。
就說漢武帝。
真正打垮匈奴,還是要看霍去病。
衛青代表的就是正。
霍去病代表的才是奇。
正奇相合,方為領兵之道。
可是,縱觀千古,又有幾人能在正奇相合上勝過衛青與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