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硯台是柳哥的。”沈愈連忙解釋。
李翰林笑嗬嗬的道“原來是小柳的啊!不錯,能收到這麼好的硯台,足可以證明你的眼力又漲了。”
老柳趕緊擺手“李老您繆讚了,我這純屬瞎貓碰上了死耗子,還有,現在這方古硯的主人已經換成小沈了。”
李翰林聞言一呆,不過馬上就好似想到了什麼,笑問道“怎麼?沈愈這小子在你攤子上撿漏了?”
“差不多吧,是我們玩了一個‘假中找真’的小遊戲,彩頭就是沈愈若找到真物件,就隨便在我攤子上挑一件古玩。
“當然了,也不是白給他,隻需成本價就能拿走。
“結果您也知道了,小沈眼力好,這硯台自然就變成他的了。”老柳說完,衝沈愈眨了眨眼,並用微不可察的動作輕輕搖了搖頭。
“原來是這麼回事,沈愈啊,你先跟我講一下你為什麼會說這方端硯是明代的?”
沈愈撓撓頭“這話說起來可就長了,李伯伯你確定有時間聽嗎?不如我下次到您店裡再說吧?”
“說你的,小柳啊,你去這店裡搬幾把椅子出來,咱們坐下說。”
老柳屁顛屁顛的去雲雅軒搬了三把椅子出來,反正李老發話了,也不怕這家店主說他不請自來。
落座後,沈愈輕咳一聲緩緩開口道“端硯是古代名硯,最初叫什麼名字已經不可考據,但因為產於唐代之端州,故名端硯。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產自於端溪,方才取名端硯。
“您也知道,用端硯研墨,墨汁細滑,傳說端硯中的極品可長時間保證硯池水氣不乾。
“研墨時若是沒有清水,哪怕吹一口氣就能在硯池內產生水珠進而研墨。
“所謂‘嗬氣研墨’就是如此來的。
“而這方端硯也是如此,吹一口氣硯池馬上便會產生水珠。
“不過嘛,嗬氣研墨就是現在市場上幾千塊的端硯也能做到,所以這嗬氣研墨並不能作為判斷一方端硯是否為古硯的依據……”
“啊?”
老柳正聽的津津有味呢,猛然聽到沈愈如此說,不由得朝沈愈望去,當他看到沈愈那有些欠揍的笑容時,馬上狠狠瞪了他一眼。
沈愈好似根本沒有看到,而是一本正經的繼續開口“端硯雖然產於唐代,可唐人卻並不怎麼使用端硯。
“因為唐人多用瓦硯,瓦硯便宜,實用、易得,結實。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端硯不好,而是普通人根本買不起。
“這跟當時端硯石材的開采難度有關,因為製作硯台的端石常年浸在水中,這樣導致尋找端石石脈異常艱難。
“就算找到了石脈因為無法在水中開采還需要排水。
“開采一處石脈往往需放水一月甚至數月,之後還要修建道路,清理泥沙,加固石壁,采石難度比起開采金銀來更要難上三分。
“這在宋四家之一,大書法家米芾的《硯史》中就可以了解,硯史中對於端硯稱讚有加,用了大篇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其中提到‘取水月餘方及石’,而同是宋四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更是說采集端石需千夫挽綆,百夫運斤。”
“由此看來,采石工是一種非常辛苦的職業,一般來說不是窮苦特彆需要錢財的,不會去做。
“武周時端硯為貢品,狄仁傑得知采硯石工之艱辛,更是上表請求武則天減少端硯的貢品數目。
“這樣一來,端石雖自李淵武德年間就已經開采,但整個唐代,端硯的產出數量都極為稀少。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采出來的端石並不都能用於製硯,大部分隻能做觀賞把玩用。
“有人更是推測整個唐代精品端硯不過數百方,這方端硯是唐硯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端硯一硯難求的情形到宋初南唐時才稍稍緩解,倒也不是說什麼開采工藝提升了,而是文人願意為端硯砸錢。
“南唐時因為端石質地溫潤,石材細膩,適合研墨,當時的古人們已經普遍發現了其優點,這樣大家對端硯的需求就更旺盛了。
“南唐朝廷在端州置硯務官,加大開采力度,而就算這樣產出也不多,等到了北宋時,所有品類的石硯加起來也就是與瓦硯平分秋色。
“注意,是所有的石硯,包括洮硯、歙硯在內一起的數量,這說明在宋代,端硯的產出還是很少。
“端石到了明代永樂時方才重新開采,因為老坑端石越來越少,往往是開采幾年或十幾年就閉坑。
“這方端硯,石質精良,一看就是端溪老坑石,更是極其稀有的黑端。
“黑端在古籍《洞天清錄》中有詳細描寫,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
“有眼,眼中有暈,或六七相連,或排星鬥之形。
“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儘,深數丈,篝火下縋,入洞中方得之。”
“由此可見黑端當屬硯中極品,我之前在寶玉軒做鑒定師時曾在店內見過一方差不多的黑硯,店內老師傅們一致鑒定為明初端硯。”
“還有一點,此硯台上有太極圖,雖然宋明兩代都喜道家。
“但宋人審美與明人不同,宋人不喜歡花裡胡哨的東西,硯台多為素硯為主。
“宋人很少在硯台上過多的雕刻圖案,因為此硯上多了一頭有些呆萌的老虎,所以我更傾向於是明初之硯。
“當然,其製硯之石可能自宋代就開采出來了,隻是在明代才製成硯台。
“以上這些就是我的鑒定依據。”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