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原來是這樣麼?那其他劇種呢?”郭康問:“難道是因為都不行,所以羅馬戲劇才一直沒有希臘戲劇出名麼?”
“其他戲劇的話……”李玄英逐個給他列舉起來:“首先,是上層。相比於希臘人,羅馬上層的文化水平確實不行。”
“引進希臘戲劇體係的時候,羅馬人也學了各類劇種。但元老們沒什麼文化,隻會讓人製作各種強行給自己祖上歌功頌德的劇目。這種劇裡,因為主要角色都是穿紫袍的顯貴,所以也被俗稱為‘紫袍劇’。”
“這種戲劇有什麼代表麼?”郭康問。
“沒有什麼出名的。”李玄英搖頭道:“紫袍劇的水平普遍很糟糕。很多劇本都吹的太尷尬,羅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幾乎都失傳了。”
“好吧……”郭康感覺這個解釋也行:“那其他的呢?”
“民間流行過一些笑劇和摹擬劇,但有水平的也不多。羅馬人熱衷的這些戲劇,基本都是描述家長裡短,講述一些互相欺詐、互相打官司,以及夫妻互相不忠、彼此爭執之類的話題。雖然當時很流行,但普遍沒什麼營養,所以後世也不出名。”
“這些民間俗事也不是不能寫吧。”郭康提出:“如果能寫好世俗小人物的故事和心態,其實也是不錯的。”
“可能是真的不擅長吧。你看,最簡單的情感戲,就是愛情戲。但羅馬人就寫不出希臘人那個味道。”李玄英舉例道:“希臘人似乎情感更激烈,他們能寫出那種刻骨銘心的醇厚愛情。不管結局是團圓還是悲劇,都能給人很強的震撼。但羅馬人……”
他撓撓頭:“劇作家泰倫提烏斯曾經引進和改編希臘戲劇。其中一些愛情劇裡,角色在被愛情折磨的時候,會選擇自殺。但他發現,羅馬觀眾不能理解這種行為。”
“羅馬人眼中,自殺是一件極其壯烈的事情,有著非常豐富的意義。所以,他們覺得,因為愛情就神魂顛倒、要死要活,是過於矯情的表現,並不能取得觀眾的理解和情感共鳴。最後,泰倫提烏斯隻好把相關的情節都直接刪改掉。”
“當然,我估計這和劇作家自己水平有限也有關係。泰倫提烏斯是當時的劇作家裡,成就最高的一位了,甚至罕有地得到過獎賞。但他的筆力依然不太行,和相近時代的希臘劇作家比,也就是半個喜劇作家米南德的水平。”
“另外,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凱撒對他作品的評價。”他又特意補充道。
“那羅馬人到底喜歡什麼?”郭康追問。
“大概是喜歡熱鬨吧。”李玄英說:“古羅馬高層對戲劇的定位,一開始就是休閒和娛樂。最早的喜劇,還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為了安撫疲憊的公民,專門請了南部大希臘地區的劇團來表演的。往後,讓公民看戲娛樂,就成了慣例。連咱們現在這個劇場,都是一樣的思路。”
“而且,希臘戲劇是給公民看的,看戲被當做一種培養人的方式,甚至給去看戲的人發放專門的津貼。但羅馬的公民,比希臘城邦公民數量多得多,平均的社會地位和財產水平卻遠不如他們,文化水平更是趕不上。”
“這種情況下,元首和貴族們都在試圖用豪華的演出拉攏民眾,同時渲染盛世景象,表現自己的慷慨。民眾也僅僅是借此圖一樂,不會去思考哲學之類的問題。”
“另外,古羅馬上層雖然一直在利用戲劇,但也在堅持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進行打壓。劇作家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演員乾脆就是奴隸和被釋奴為主。”
“他們也搞優伶入賤籍?”郭康好奇地問。
“應該就是類似這種措施。”李玄英點點頭:“當時的法律規定,除了少數例外,自由民不能參演戲劇,否則會被剝奪一部分政治權力。”
“到帝國時代,婦女也可以參加喜劇演出了。這倒不是因為羅馬婦女地位比希臘人高,而是因為演員地位實在太低。尤其是喜劇演員,已經低到和婦女一個水平,沒有必要再進行限製了。”
“至於為什麼,我也說不清楚。不過這樣的環境,寫不出有水平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且隨著時代發展,劇作家側重的方向也不一樣了。帝國越來越繁榮,劇院和戲劇表演越來越多,對劇本更多的是量上的要求。”
“到四世紀的時候,羅馬每年36天,有17天要進行戲劇表演。對於作家和劇團來說,上演足夠多的新奇劇目,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這一時期,很多城市依然繁華,但戲劇的藝術水平卻越來越低下,也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了。”
“所以,羅馬戲劇整體不行,到底應該是什麼原因?”郭康問:“是元老瞎指揮,還是作家水平太差,還是平民鑒賞能力太低?”
“我哪知道。”李玄英一攤手:“非要說的話,大概都怪命運吧。”
“直接現場用啊……”郭康無語地說。
“我也不是研究這個的,都是聽其他人給我說的。”李玄英辯解道:“讓我總結,我也總結不好。你比我聰明,我看你還是自己想吧。”
“我要想出來了,我還閒著沒事兒問伱。”郭康無語地說:“不是覺得你是個資深戲劇研究者麼。”
“那我等會兒,帶你去直接問吧。”李玄英想了想,最後決定。
“彆忘了正事,我還得找人給朱大架子撐場子呢。”郭康提醒道。
“不耽誤,不耽誤。”李玄英擺擺手:“順路就解決了。”
“哦對了,你可千萬彆跟我爹說我琢磨戲劇的事兒啊。”他又趕緊補充道。
“行,行。”
雖然看著不靠譜,但李玄英答應的事情,還都是會儘力去做的。所以郭康也點點頭,應了下來。
他正想著後麵怎麼辦,舞台後,幾個工作人員抬出來一個架子,開始現場搭設。觀眾們似乎很少見到在舞台後搭設道具的,紛紛轉過身,一邊好奇地觀望,一邊相互議論。而那幾人又把一個大圓鏡子拿出來,固定在架子上。
“哎?”郭康總覺得這東西有點麵熟:“這不是我那個反射鏡麼……”
“這也是你弄的啊。”李玄英倒是不怎麼意外:“我就說麼,之前都是銅鏡,第一次見這種玻璃拚的。”
“我隻在修道院裡做過這東西,不知道他們從哪弄的。其他人也有能力做了?還是王師傅直接從修道院裡訂做的?”郭康有些疑惑。
“這東西就算其他人會做,肯定也不會便宜的。”李玄英說:“那修道院也是教會的地盤,王師傅讓他們順手做個,給自己推廣的戲劇當道具,也不奇怪吧。”
郭康想了想,覺得確實有道理。
“各種道具,也是這部劇的特色了。不過安裝起來比較麻煩,所以這次幕間才這麼長。”李玄英說:“不過這也是夜場的福利,所以我才專門挑這次帶你來。”
郭康點點頭,看到工作人員把一個高腳杯一樣的玻璃器皿架在鏡子前,大概就知道這是乾什麼的了。
電力的燈泡操作起來比較麻煩,但在劇場這種亮度的要求下,照明也不止那一種方式。這種鯨油燈,就是很常用的一種。
在歐洲北方,北海沿岸各地都有捕鯨的傳統,商人會把獲取的鯨油運到諾夫哥羅德,再一路南下,最終抵達大都。這種油用作燃料,亮度很高還耐用,可以用於燈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方便的照明用品。
這麼看來,這個改裝也挺實用的。
燈架準備完成之後,有人搖響鈴鐺,通知觀眾們中場休息結束了。
幕布再次拉開,場景已經更換完畢。除了畫著藍天和樹籬的幕布,還鋪了點綴著彩色的綠色地毯。舞台中間偏左一些,安放了一個噴泉模型,而它現在居然真的在噴水。噴泉後,則是盆景組成的灌木。
“太陽”和他的勇士們坐在噴泉旁的地毯上,一邊飲酒,一邊輪流高歌。而這時,“不和女神”捧著酒罐,從另一側走了上來。
她一邊徘徊著小步前進,一邊來回顧盼。走了兩圈之後,“黑夜女神”帶著其他幾人,躡手躡腳地溜出後台,走到灌木後,蹲下身,隱藏起來。而“太陽”那邊的演員則停止吟唱,讓觀眾們轉移視線。
“母親!”不和女神快步走過去:“幫手都找到了麼?”
“哀家把他們都帶來了。隻要他們內訌起來,我們就趁機一擁而上,擺平他們。”黑夜女神倪太後自信地說。
她站起身,開始點將:
“毀滅破壞之神,卡爾!”
“俺來了!”一個帶著紅色憤怒狀巨大麵具,背著斧頭的壯漢,從灌木後站起身,應道。
“欺騙女神,阿帕忒!”倪太後再次喊道。
“女兒在!”已經出場過一次的阿帕忒也站起身,回應母親。
“腐爛之神,歐律諾摩斯!”倪太後繼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