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希臘人的表現,其實也是態度問題,說白了是紫帳汗國對他們太寬鬆。曆史上,小亞的希臘人在兩代的時間裡,就接受了塞爾柱人帶來的突厥語——按理說,希臘語在文化水平上,是具有優勢的,反過來影響突厥語,甚至把那些土庫曼部落,帶的都不願說突厥語了才正常。奈何希臘人在這方麵,一直相當靈活……
這種情況下,才讓郭康認為,希臘語難當大任,推廣漢語是確實有效的。
這裡的經驗教訓,參考清朝就可以了。
雍正執政時,曾經試圖在全國推行官話,甚至為此下了強製命令,規定不會官話的人不能參與科舉。這件事的導火索,是粵、閩的官員和其他人交流不便,不過這背後,也有一整套的考量和措施。
清朝最大的困難,在於外族統治帶來的低合法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雍正試圖從族群區分的方麵入手。他的理論構想的核心,是用地域的劃分取代民族的劃分。
按照雍正的論述,華夏和夷狄實際上是同一群人,血緣上區彆不大,文化上也沒有優劣之分。他們的區彆,是由於地域區分導致的。滿洲同樣是一種籍貫,而非民族,是和華夏各地一樣,屬於對於住在特定地區的人群的稱呼,不應該排除在外。
在此基礎上,應該依靠德行,而不是看具體地域,來決定誰擔當統治者,最終建立一個涵蓋漢、滿、蒙的“華夷一家”式大一統政權,實現“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的儒家大同理想。
而推廣官話,就是其中的一個配套措施。理論上,通過官話打破地域隔閡,就可以為這種新的王朝模式,提供更高的合法性和穩定性。
平心而論,這個構想其實有不少可取之處,而且對後世也有影響。但它也和清朝其他眾多策略一樣,麵臨同樣的尷尬處境。
或者說,清朝的很多政策理論其實不落後,一些組織方式甚至很先進,官府和民間也不缺乏足夠的財富和活力作為基礎。清朝最大的問題,是清朝自己……
雍正的構想,麵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他沒法像自己說的那樣,把滿洲真正作為普通籍貫看待。不僅如此,為了維持八旗組織的存在,還得不斷強調滿語學習,否則旗丁很快就把這些都給忘光了。
同樣,既然論證夷狄不是低人一等的,就得有配套的措施。雍正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點,把原本的華夏、蠻夷兩層結構,改為華夏、蠻夷、禽獸三層,認為地緣區分華夏蠻夷,而是否遵守天理人倫,則區分了人和禽獸。借此,來抵消傳統的“蠻夷=禽獸”的觀點。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