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的真正終結,是在1920年代後期到1930年代。
美國人的調查發現,1920年代末,曾經是織造業中心的江寧縣,婦女從事的勞動總量已經降到了0~4.62%;在武進縣隻有1%,婦女從事蠶桑和紡織的記錄相當有限,幾乎脫離了生產勞動。
在嘉興縣,婦女占勞動力總量的42%,而在大田農作中,婦女勞動的比例是41.8%,可見婦女已經幾乎完全脫離紡織業,又回到了效率更低、更加原始的男女同耕模式。
隻有在蠶桑業發達的長興、吳興,婦女養蠶的行業還存在,借此保持了30%多的勞動總量。
這個下降比例非常誇張,說明當地所有能吸收婦女就業的產業,從農村家庭手工業,到鄉村作坊,再到新式機器工廠,全都垮掉了。從業婦女近乎完全失業,隻能從事最低端的原料生產。
對比一下,哪怕太平天國時期的長期拉鋸戰,和清軍的殘酷屠殺,都沒能造成這麼嚴重的破壞。
至1930年代前中期,前後持續六七百年的江南本土紡織業基本被徹底毀滅,至此退出了曆史舞台。
換言之,這個行業的生命力,和婦女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在清朝的統治下都能蓬勃生長。傳統的塞裡斯古代王朝,是不用擔心自己阻礙它發展的。也就近代某些政權才能做到了……
紫帳汗國雖然管理能力比不上中原同行,但為了生存,對普通公民一直都比較寬厚,生怕惹惱了這群大爺,導致自己被蠻族群毆死。所以,應該也不用擔心這方麵有問題。
而且,郭康覺得,就算進一步發展,這個行業依然有很大前景。
這裡其實有個挺有趣的問題:為什麼當時會出現,機器工業無法摧毀手工業,甚至被“反殺”的“反常”現象?
這個情況,甚至不是因為“距離的暴政”問題。
清末開埠之後,僅就鬆江一地,1846年的進口貨值,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減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後雖有回升,但極不穩定。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複到1845年的水平。
實際上,在1844年,就有英國人專門來到福建,調查棉布生產的情況。他收集了各種質地的樣品,標明每一種的價格,送回英國,供人參考。然而按照所標的價格,曼徹斯特的工廠也做不出來。而福建還不算當時最發達的地方。
而其他國家就更加無力了。185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甚至要專門向國內彙報,大批的美國床單、襯衣布、斜紋布已經發生積壓,賣不出合適的價錢,不知道怎麼辦了。
這種結果,如果細究原因,那隻有兩種可能:
要麼,江南的織婦人均都是塞裡斯女隊長,腳踏織機就能踩出來蒸汽機級彆的輸出功率,英國人看了直呼瑪利亞下凡;
要麼,就是英國人自己太菜,根本沒有發揮出來蒸汽生產的潛力,用著機器都能競爭不過人家手工的。
想來想去,還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早期的蒸汽工廠中,經營者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會儘量節約成本,為此壓榨到了誇張的程度,使得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中世紀。但哪怕如此,從結果看,他的效率其實也沒多高……
這個管理能力,基本上屬於又蠢又壞的範疇。
換言之,如果中原人能夠用上同等的蒸汽機,那一樣可以吊打洋人。從後世發展看,這也不是瞎猜。
所以,如果水力和蒸汽動力成熟,那直接用就行。郭康覺得,自己都可能親眼看到這一天。換個動力源,對於熟練的織婦來說不是什麼事,反而能增加效率,可以更高效地投入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