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商量完了各種宣傳上的事情,郭康就帶著兩人,去兵部的樓房裡,等待會議開始了。
這種會議其實相當無聊。雖然郭康自己看過不止一次後世版本的三國演義,但哪怕這樣,再聽羅貫中說一回,也肯定有意思的多。
不過,羅貫中卻告訴他,關於他說的諸葛亮征討南蠻的故事,民間雖然有一些版本流傳,但其實並沒有特彆精彩的。曆史上的記錄,也並不多。
他估計,這是因為真正的“攻心”戰鬥,主要的難點,其實不是幾場緊張而戲劇化的戰鬥,而是一係列的政策製定和推行工作——就和現在的會議一樣。你說重要,那肯定非常重要。但是,聽眾們又不是兵部的官吏,不是來聽報告的,肯定不喜歡這種字麵意義上的流水賬故事。
所以,他現在也有點卡節奏,不知道這些地方,怎麼寫比較好。正好最近關公的故事結束,大都的聽眾們普遍情緒比較……激動,正好躲一躲,整理整理稿子,等大家冷靜下來再說。
郭康仔細想了想,發現情況好像還確實就是這樣。
後世流傳的三國故事,很多和三國本身是沒什麼關係的,隻是後人藝術創作的結果。而且,看當年曆史的話,會發現諸葛亮這個情況,好像才是特例。
大部分時候,朝廷對於西南地區,采取的還是軍事進攻為主的方式。而且,這地方相比北方,一直以來看,強度也確實不是一個水平。直到現在,明朝麵對的,似乎都還是這種情況。這可能也導致朝廷在使用軍事手段的時候,會變得更加“放得開”。
比較著名的翻車例子,是唐朝當年和南詔作戰的時候,損失過不少軍隊,但那些其實算不上主力。到後麵,南詔為首的當地勢力,恰恰是被唐軍武力掃平的。
唐德宗年間,吐蕃和南詔合兵進攻蜀地,當地難以抵擋。唐朝於是設法從北方調動了主力邊軍,湊集了禁軍四千人,隴右、範陽兵五千人,遠征西南。雖然數量遠少於對方,也根本比不上玄宗時代征伐南詔的數字,但這些人戰鬥力卻很高,一路擊潰敵人,斬首數千級,吐蕃、南詔一路潰逃,死者有**萬之多。唐軍向南一路追到大渡河,範陽兵追著吐蕃人一路殺到高原邊上。這次進攻就被瓦解了,南詔和吐蕃也開始互相懷疑,導致聯盟破裂。
唐懿宗鹹通年間,南詔兩度攻陷交州,引起了唐朝的重視。因此,唐朝再次從北方各鎮調兵,在高駢的統帥下參戰。高駢的兵並不多,是從鳳翔、山南鎮挑出來的人,在五千到七千左右。戰爭過程,也沒有多少藝術性。
基本上,就是南詔軍隊來攔截,就把南詔兵殺散;交州群蠻來攔截,就把叛亂土人全殺了;林邑的救兵來攔截,就把林邑兵全殺了;援軍和糧草被監軍扣了,就殺光對麵的敵人搶他們的糧草繼續打。就這樣,幾千人斬首了三萬級,從交州北邊打到南邊,平定了當地局勢。
南詔不服,轉而攻打西川,結果情況如出一轍。唐朝派遣博野、忠武等鎮的士兵南下。博野軍在盧龍、成德之間,忠武軍就是著名的許州、蔡州一帶。這些人到了西南,也是整天兩三千人就敢打幾萬人,拿土人當軍功硬刷,把南詔兵和依附南詔的酋長刷了一圈,光被俘斬殺的酋長就有五十多人。南詔想要和親,朝廷在高駢的要求下,把和親的使者也全殺了。最後殺到南詔實在打不動了,隻能結束戰爭。
而蜀中的當地人,也會突然爆發戰鬥力。南詔大軍一度兵臨成都,城裡守軍緊急準備抵抗,不過當地缺乏精銳武裝,充當骨乾力量。
對此,官府的對策,不是加緊訓練或者指望援軍,而是加錢招募,等那些能打的人自己上門來。結果,真的冒出來三千個精銳士兵,號稱“突將”。南詔軍屢次集中兵力進攻,都被突將擊敗,甚至能出城反擊。《資治通鑒》甚至銳評說,蜀中的人一向懦弱,但突將卻驍勇善戰,都不像當地人。讓人覺得隻要加錢,精銳都是可以自動刷新出來的……
這些牙兵鎮將,開價很高,而且稍有不滿就喜歡動刀子說話。在西南,也製造了大量兵變。但這幫人也是真的能打,到了西南感覺都不是一個分房的,戰鬥力遠非當年楊國忠拉的壯丁可比。在唐朝的不斷打擊下,南詔國內也因為屢次失敗,損失巨大而風雨飄搖,國主的權威愈發受到質疑,最終被權臣覆滅。下一個長期穩定的大理國,已經和宋朝一樣,沒有多少進取心,隻求大家共存了。
從這個角度看,想讓人變得老實,除了慢慢講道理教化,讓牙兵去講道理也是有用的。相比而言,諸葛亮這個水平的人很少,能打仗的人卻是加錢就有,從來不缺。所以,物理上說服的概率,肯定比攻心要高得多了。
而如果在對方的視角看,諸葛丞相雖然也動兵打人,還強行要各部都遵照他的規矩做事,但人家真是為了大家好。要是堅持對抗,後麵來的就指不定是誰了。
因為中晚唐的武夫,雖然跋扈,但總體上還是有朝廷調度,很多時候也是相對節製的。到了唐朝瓦解之後,秩序愈發敗壞,兵將也更加野蠻殘忍。五代時,南詔的後繼者大長和國政權再次攻打蜀地,而當時割據蜀地的王建,就是蔡州秦宗權當年的手下。麵對大群的入侵者,王建的兵不但沒有畏懼,反而“欲吞之,俘擒啖食,不以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