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日子裡,郭康雖然依舊很忙,但反而不用動太多腦筋了。公主的大婚複雜而冗長,但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各種社交活動,儀式本身反而沒有太多東西。
負責禮儀安排的彼得神父,教郭康各種流程的時候,還專門自嘲過。他說,當年拜上帝教的婚禮,其實隻要三個人就行。新郎和新娘彼此宣誓,神父則在旁邊代表天父見證。有些特殊場合,連神父都可以省略,隻要兩人互相接受,事後報備一下,就算形成婚姻了。
這種婚姻方式,很快在羅馬帝國內部擴散開。因為傳統的羅馬婚禮過於繁雜昂貴,普通人根本結不起婚。但在社會大環境下,不出這個錢,雙方家族都會覺得很沒麵子。結果,不但底層人結不起婚,連社會中層也因此被迫承受了重擔,平白給婚姻增加了成本。
所以,拜上帝教提出了這個新思路之後,很多人順水推舟就加入進來。因為接受了天兄的新教義,加入了教會的新組織,也就有理由擺脫之前各種陳規陋俗的束縛了。
彼得神父說,大家其實都知道,教義能夠這麼快地自下而上傳播,和早期教會的這些特征,肯定是有關係的。但是,現在的情況,卻已經改變了。
雖然教會理論上還在堅持教義,但婚禮儀式依然越來越複雜。入教的上層人士根本不管經書裡的教誨,經常互相攀比生活的奢侈,儀式規模越來越大,開銷也越來越驚人。
到了今天,婚禮的情況,和古羅馬時代,已經沒有什麼區彆了。雖然名義上是拜上帝教形式的婚姻,但古時候出現的問題,現在也一個不少地重現了。決定婚姻的依然是雙方家族的父親,大家看重的也依然是錢財而非靈魂的契合。修士們自己都沒法解釋,怎麼會重複出現這種事情,隻能怪罪於世俗欲望的腐化。但他們的呼籲,也總是沒什麼效果。
彼得神父對此很是感慨。早期的教會就是從底層發展起來的,教會的生命力也來自於社會的根部。但現在,教會走上了古代羅馬的老路,也不知道今後會不會有一個新的、來自基層的組織,重複一遍當年的情況,最終像教會取代古羅馬祭司一樣,把教會也取代掉。當然,他們估計也隻能壓製一段時間,最後一樣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吧。
郭康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自己平時天天倡導節儉,也帶頭反對奢侈,但是除了自己,其實也管不到幾個人。社會中的這些狀況,可能確實不是他個人力量能夠改變的。
而且,這些問題,也不是古羅馬的個例。那個時候的漢朝,同樣在麵對相似的情況。
兩漢時期,隨著國家強盛,經濟發展,從上層到民間,都開始崇尚奢侈。貴人結婚,聘禮多至巨萬,其他人也爭相效仿。時人描述說,富人為此爭相攀比,窮人則恥於不如彆人,結果“富者空減,貧者稱貸”,已經影響到了眾多家庭的正常發展。
而從結果看,能借到錢結婚的人,可能都不算真的窮了。當時,郡縣的官吏,都經常有貧困不能結婚的。史書記錄裡,甚至有郡裡議曹的掾吏,到了五十歲都沒錢結婚的。最後,還是太守和同事們給他湊錢,才給夠了聘禮。
漢朝的製度,郡裡各曹的掾吏,是太守自行任命辟用的,全郡一般也就幾十個編製。其中,議曹負責給太守出謀劃策,也主持官吏開會,並整理大家的意見給太守上報。因此,一般隻有親信人員,才安排這類崗位。平時能直接在長官門庭下出入,號稱“門下吏”,地位比普通的列曹掾吏還要高。這樣的人都結不起婚,可見社會上的情況,到了何種程度。
《地理誌》中,許多地方都以結婚成本高昂出名。首都長安“閭裡嫁娶,尤尚財貨”,衛地“嫁娶送死過度”,蜀中甚至為了婚姻“傾家竭產”。因為社會大體太平,女子也能主動出擊。史記說,從鄭地到趙地,婦女精心打扮自己,還專門拿著樂器作為裝飾,不遠千裡地出行,也不管對方老少,隻希望富貴的人接受自己。
而且,不止是中原故地,連邊疆地區,都迅速沾染了這些習慣。漢代,九真郡地處交趾以南,當地土人十分原始落後,連耕種都不會,要靠打獵來和交趾人交換糧食維生;也沒有穩定的夫妻關係,更彆提形成家庭。不過就算這樣,當地人也迅速學會了索要聘禮,也不知道怎麼這方麵漢化這麼快。
光武帝時,太守任延在九真郡推行教化,教百姓開墾田地,使用農具。還鼓勵他們結為夫妻,組成家庭。結果土人也有不少因為沒錢,交不起聘禮的,太守就帶領各級官員,拿出俸祿幫他們墊付,因此同時娶妻的就有兩千多人。
土人有了田地和家室,後來又有了孩子,從此安居下來。他們因此對任延十分感激,為他建造生祠,很多人還用他的名字給小孩起名。郡裡遇到事情,土人就跑來助戰,還主動幫忙守衛邊關,因此連戍邊的士卒都得以省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很可惜的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個例,大部分地區,官府對這些情況依然無能為力。朝廷裡的官員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漢宣帝的時候,諫大夫王吉就上書勸諫過,認為“聘妻送女無節,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可見這種風氣已經影響了國家人口,必須加以乾涉。
漢宣帝本人也下達了命令,規定低級官吏和普通民眾的婚姻開支不得超過上限。但皇帝的乾涉,也沒法改變社會風氣,最終依然沒能產生足夠的效果。
整個兩漢時期,也和羅馬一樣,沒有找到麵對這種問題的解決方式。而後世,這些情況也總會反複出現。這根本不是朝廷幾道命令,或者大儒們苦口婆心教育,就能解決的。
神父們給郭康也不是第一次說這些。他們和郭康比較熟悉,覺得他看問題的視角獨特,而且經常有好辦法,因此總是像期待聖賢指點一樣,希望他能直接給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但是,郭康畢竟不是真的聖賢。像蒸汽天兄這種工程,無非是因為,未來的人們早已有了成功的經驗,因此他能直接確定正確的方向,帶領大家去努力實現目標。但是,像這些問題,未來的經驗就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哪怕幾百年後,情況也沒見有什麼本質變化。
郭康根本沒信心去宣稱,自己那個時代,人們已經成功解決問題了。甚至,連當時社會正在嘗試的這條道路,究竟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是不是已經看到了一些成功的跡象,他都不敢斷言。自己都不能說服的狀態下,讓他怎麼去說服和帶領其他人啊。
當然,從長遠看,整個文明其實也有周期性的自我調節。
人口減少和漢晉時期的朝政混亂是同步發生的,這二者都會導致外族進入。外族的進入會進一步引發社會混亂,而社會一旦動蕩起來,這些奢侈的嫁娶活動,連同逐利的女子,也就消失了――畢竟那會兒,總不能去找石虎要彩禮吧。而等到秩序再次恢複,社會也就回到了一個周期之前,大家還沒有驕奢淫逸起來的狀態了。
雖然聽起來,這根本不算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橫向對比其他文明的話,交給周期律保底,也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隻能希望羅馬能儘快複興,至少讓地中海世界這邊,先有個周期律產生的土壤再說。否則,就算研究和討論,恐怕也是白費功夫了。
而目前的情況,郭康隻能先做自己可以做的那一小部分。他其實也不想把婚禮搞得大過頭,但這個儀式,其實已經成了一種公用節日。上次凱旋,因為突發意外,導致沒玩夠的市民,很多都在盼著這次的活動呢。
早在正式婚禮之前半個月,城裡就開始了“預熱”活動。雖然希臘人最喜歡的通俗戲劇少了很多,賽車場也冷清了下來,但新的熱門娛樂,也在迅速產生。
目前看來,隻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在大都這種地方,根本不缺相關的從業人員和作品。亂局結束之後沒過多久,劇作家們就繼續推出新作了。不少劇團被迫關停或者遭到取締,但這反而讓一度被壟斷的市場,更加活躍起來。很多其他地區的劇團,都紛紛趕來,參與進這場“鯨落”的狂歡。
喬安娜寫信給郭康說,她就抓住這個機會,從家鄉聘請了一眾藝術家,到這邊開拓市場,還多次邀請郭康去訪問、欣賞。隻是,狄奧多拉最近管的很嚴,郭康就沒空出去,所以隻能都婉拒了。
而意大利藝術家,也隻是這些外來影響的一部分。目前風頭最盛的,其實還是從北方傳來,又加以改進的“三國戲”。
羅貫中告訴郭康,他自己就是個三國迷,來到羅馬之後,也多次采風,想看看這邊流傳的故事。因為早在他之前,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隨著早期世侯那一代人,傳到這邊來了。
這次,因為大都內部出現異常情況,汗廷緊急下達命令,把原本的駐軍調走,又調來可靠的軍隊,在城內外布防。新進城的士兵,都是之前剛打完仗,正在慶功,還沒解散回鄉的老兵。等局勢穩定之後,這些人便繼續組織了幾場活動,算是把兩個功勞一起慶祝了。
這批老兵大部分都是河南人,他們的娛樂,也有當地自己的特色。大家也都喜歡唱些戲文小曲,但和大都之前流行的希臘戲劇頗有差彆。
在劇本劇情方麵,也是如此。大都這邊,得到羅貫中來說書,意外火了起來,三國故事才算成為“顯學”;而郭家的老家那邊,都已經自行衍生出“關公斬撒旦”這種故事了。顯然,對於三國故事,也比這邊接觸的要早不少。
老兵們的愛好引起了不少劇作者的注意,兩邊的不同風格碰撞之後,也自然而然產生了一係列新作品。隻不過,很多作者的文化水平一般,也不太了解塞裡斯曆史,倒是想象力極其豐富,因此總是能搞出讓人眼前一黑的劇情。
羅貫中說,他的三國話本,就是對三國曆史的二次創作,本來也不應該抨擊其他人,試圖阻止他們再次進行改編的。但現在,由於突然的流行熱潮,外頭已經開始出現諸如“聖彼得和聖保羅在關公像前結拜”、“關公護送天兄出行,一路砸了五座猶太教祭壇,砍了六個祭司”之類的故事了。
羅貫中指出,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但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在街上,舉行三國人物表演了。現在,畢竟是郭康自己的婚禮,他也不想讓慶祝活動搞得太抽象吧。所以,多少還是管一管比較好。
郭康隻能表示,現在他就是個傀儡演員一樣的狀態,活動什麼的也不是他管。回頭他還是給狄奧多拉說一聲,看看那邊的反應吧。
喜歡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