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紫帳汗國派過去的商人,是汗廷一直雇傭的草原商人。作為從開國那會兒,就一直為汗廷服務的禦用商人,他們確實一直在走這條商路,和草原上各個勢力進行貿易,采購皮料和戰馬之類的物資。
那邊能混得開的蒙古商人,都是些人精,對於沿途十分熟悉。哪怕之前打仗的時候,都有門路說服各路汗王,放商隊通行。畢竟要是沒這個本事,也沒法跑商了。所以,即使當時局勢比現在混亂的多,他們也敢於真的跑一趟。
然而,到地方之後,明朝人卻不相信他們的身份,隻覺得你這大秦國,怎麼一股蒙古味兒,和古書記錄好像對不上啊。而且,那時候北元頻繁動兵,西北地區又人口稀疏,防備壓力很大,官府本來就對此十分敏感。因此一見麵,當地官員就認定,他們估計又是哪個部落冒充的。不是來騙朝貢,就是來刺探情報的,一直不相信他們自稱的身份,還把領頭的幾個使者扣了,要嚴查他們的來頭。
後來,使團的人找了察合台人幫忙作證,明朝官員才把人放了出來。但就算這樣,也不樂意放他們進城貿易,更彆提讓他們去京城了。
這事兒,可能也是沒辦法――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雖然和明朝關係密切,天天一起對付元朝,但也確實沒少乾收受賄賂、帶小部落一起蹭朝貢的事情。畢竟這個事兒,利潤太高,哪怕官方禁止,使者們自己也經常經受不住考驗。有這種前科,明朝那邊自然就更加有理由了。
結果,使團足足折騰了半年,也沒能過嘉峪關,隻能打道回府。這一路出行和打點,花了不少錢,攜帶的商品卻一件都沒賣出去,也沒能按計劃采購明朝的物資。
眼看要虧大本,使團隻好臨時決定轉向南下,去布哈拉那邊把手裡的貨都出掉,然後就地采購一些中亞特產,帶回來之後,聲稱是塞裡斯商品,忽悠歐洲人來花錢。
有些見多識廣的人,覺得這些商品上麵的裝飾,怎麼一股天方教藝術的風格,使團就說,這是塞裡斯人為了出口,專門給波斯客戶定製的。人家是大中間商,一直都在大批拿貨,所以塞裡斯的出口品,多少都往這個方向做了。歐洲人覺得很有道理,又打聽到他們真的去了一趟,因此紛紛來搶購。就這樣,才避免了倒貼錢的命運。
而外交層麵上,這件事的影響也不小。由於使團失聯了一段時間,汗廷裡議論紛紛。連擺賽汗自己,都很著急,說我們老劉家的使者,好像日常出事。一直以來,大家都快習以為常了。隻是,以往得罪使者的人,基本都被出兵消滅了。但明朝又遠又強大,怎麼說也不可能打過去吧,也不知道這個麵子怎麼掙回來。直到使團又帶著東西回來,各種聲音才安頓下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之後,紫帳汗國也嘗試了其他各種方式,甚至特意雇了不少希臘人參加,去那邊打前哨,試圖讓明朝人看到,自己真的是古代那個大秦國,連人都一樣的。
然而,明朝官府似乎產生了刻板印象,還是不相信。不少官員依然認為,這些人估計又是被雇來騙貢的演員,可能又是蒙古人來騙鐵鍋,回去要做武器了。
還有些心細的,則想得更多,認為這些希臘人,應該確實是古代大秦人的後代。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使團裡依然還有一些蒙古人。而且,沿途帶路、引導,乃至安排食宿,這些重要的具體工作,都是這些蒙古人負責的。希臘人隻是一路吃吃喝喝,負責說話和表演罷了。再看他們來的地方,恐怕,大秦國已經和中原當年一樣,被蒙古人入侵和統治了。使團也依然是蒙古人操縱的,希臘人隻是他們帶來的傀儡。
因此,官府還是拒絕承認他們是大秦國,就是不讓去朝貢。汗廷當時找的人選,也確實有問題。雖然帶上了一些希臘學者,做好了準備,但當時領頭的幾人,都是大都那邊臨時挑的老貴族,確實除了吃飯和吹牛啥都不會……其他學者們,也沒有什麼外交經驗,遇到這種情況就傻了。
帶希臘使團前往那邊的蒙古商人,倒是一直在上下活動,儘力疏通,但他們越儘力,明朝那邊越覺得使團有問題。到最後,負責監督他們的明朝軍官,甚至違反規定,偷偷去找領頭的希臘人,私下裡勸他們驅逐蒙古人,重建大秦國。
使團的希臘人很是害怕,連忙表示從來沒有這個心思,可不要害自己。明朝人還有點失望,之後更加冷淡了。希臘人也是坐立不安,之後沒多久,就提出耗下去也沒有意義,匆匆返回了。
結果,朝貢的事情,就這樣前後耽誤了十幾年,也沒什麼進展。發現了假塞裡斯商品的商機之後,紫帳汗國這邊,也安於中亞商路,對於繼續開拓不是很熱情了。到洪武後期的時候,海倫娜太後倒台,新朝廷改變了不少之前的政策。曹老將軍等人,又想到了這個事情,認為如果能派遣有能力的重臣,去和明朝建立聯係,有助於提高合法性,鞏固權威,對於現在局麵很有幫助。於是汗廷再次行動起來,決定進一步提高規格,派禮部尚書張鼎親自帶隊出發。
對此,明朝人似乎有點傻眼了,開始疑惑他們到底是什麼國家,怎麼這麼怪。不過張氏世侯的老家就在河西、隴右那邊,跟不少人還算老鄉。在原籍,至今還能找到一些親屬。
明朝朝廷那邊,可能是看這邊蒙古人和漢世侯都有,元味兒很正。或許也是因此,至少把他們算成了類似各種元政權的一支,不再當成莫名其妙的蒙古部落了。之後,外交行動也終於獲得了成功。甚至,他們第一次認識老吳王,都是那個時候的事情。
而最近這幾年,紫帳汗國又找到了更好用的名頭。
這年頭,大家都不會嫌棄手裡的塞裡斯商品多。哪怕有走私渠道,官方這邊的貿易也依然很重要,而且總是讓大家覺得不夠用。朝貢的次數,明朝官府一直是有限製的,但大家都會想辦法超額進貢。
像琉球這樣的國家,理論上兩年隻能朝貢一次,但實際上光洪武年間,明朝穩定下來之後,就來了54次之多。官府雖然一直嫌他太頻繁,但是趕都趕不走,也沒辦法。而這種能多賴一次就賴一次的態度,幾乎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紫帳汗國畢竟太遠,這方麵就有點吃虧,不像琉球人,把船一靠就行了。為此,在吳王投奔之後,汗廷就抓住機會,開始不斷試探明朝的態度。
等基本弄清情況之後,這邊乾脆開始借著朱文奎他們家的名義,繞過朝貢,來維持和明朝的貿易。他們的商隊,有時候乾脆直接打上吳王旗號。問就說是來幫忙走親戚送禮的,都是自己人……
道衍和尚告訴郭康,在他們眼中,大秦國一直行事奇怪。紫帳使者為了省事,經常自稱自己是吳王的下屬,奉命來輸送貨物。一些官員還很奇怪,覺得吳王在國內的時候,一直不聲不響的,怎麼出去之後就變得這麼厲害,能收個大國當藩屬,任用那邊的官員來乾活了。
而另一方麵,雖然吳王本人很要麵子,沒怎麼和老家通信過,但馬王妃和朱文奎,之前倒是寫過信,說明現在的情況。按朱文奎的說法,現在雖然沒有什麼正經產業和領地,但他正帶領家臣,給大秦國當客卿來謀生,換取年金和封地,所以生計是沒問題的。
所以,明朝那邊看來,已經不是朝貢合不合乎規定的問題了,而是吳藩和大秦國,關係已經嚴重不合乎禮製,到了迷惑的程度――從已知信息看,他倆正擱那兒互為藩屬,玩得不亦樂乎呢。這種相互朝貢的關係,對禮部的老儒生們來說,確實有點新奇……
所以,這次的禮儀應該怎麼辦,道衍和尚說實話也不太清楚。目前,他正和朱文奎商量,乾脆朝廷和吳藩分開祝賀得了。在這種遙遠異域搞外交,確實經常得通融一下。具體的細節,可能也隻能含糊過去了。
喜歡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