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薑維為何在此,原來之前薑維與梁緒等人被拒城外隻好到鄉下暫居,過了幾日魏延大軍抵達冀縣城下,城內官吏見漢軍槍戟如林、殺氣騰騰,不敢與之交戰。
又見刺史郭淮和太守馬遵都棄冀城而不顧更加沒有抵抗之心,於是城內吏民便請回薑維、梁緒、尹賞等天水頭麵人物推其為首開城投降,後來又派薑維、上官子修作為使者來見諸葛亮。
諸葛亮受了戶籍圖冊,又見薑維、上官子修二人談吐不凡,大為高興,當即請他們坐下說話,詳細詢問天水的民政、兵事、風俗等情況。
一番交談之後,諸葛亮對二人的才能很是肯定,心中尋思:“明之之前說得不錯,這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皆不如,惟有明之略勝一籌。其人,涼州上士也。”
既得城池,又獲賢才,諸葛亮的心情非常喜悅,旋即命人設下筵席為薑維、上官子修二人接風,並讓二人先留在鹵城聽用,過兩日與他一起前往冀城。
安定郡在廣魏郡以北、隴山以東,領臨涇、彭陽、涇陽、涇陰、陰密、烏支六縣,郡治在臨涇。此時,數萬漢軍攻入隴右的消息早已傳遍安定全郡,諸縣人心浮動、惶惶不安。
烏支縣在隴山東側,毗鄰廣魏郡,關興大軍收取了廣魏三城,兵鋒可以說已是直指烏支。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烏支縣令倒還是打算儘職守責,一麵緊閉城門嚴禁進出,一麵征召青壯助守城防。
可是漢軍攻勢凶猛、勢如破竹,不僅百姓沒什麼戰心,就連軍士也多有逃走者,因此這位曹魏縣令的舉措效果不是很好。
之所以烏支百姓沒多少抵抗之心,除了漢軍勢大之外,也有潛伏在城內的遊衛一份功勞。他們暗中散播季漢乃漢室正統是來解民倒懸去除偽魏苛政的言論,挑動民意,糾合義事,準備伺機舉事。
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八年,曹操、馬超、楊秋互相征伐,反複在安定拉鋸,從那時起安定百姓就領教過魏軍殘暴虐民的厲害,一直以來對曹魏都沒什麼好感。
因此當遊衛府左副校尉鄧彥來到安定見到本地遊衛已聚起一股不小的力量後,立馬決定舉事響應北伐大軍。
“鄧校尉,這位就是楊條楊兄弟。”密室內。遊衛府在烏支縣的負責人曲尉班恒指著身旁的魁梧漢子說道。
鄧彥抬頭打量了楊條一眼,隻見此人三十歲上下,身高九尺,孔武有力,端的是一條大漢,心中暗暗叫了個好字。
“某見過鄧校尉。”楊條拱手行禮。
鄧彥笑道:“楊兄弟不必多禮,大家坐下說話。”待三人落座後,又道:“早聞楊兄弟平生急公好義、專打不平,乃安定一等一的俠義之士,今日一見足慰平生啊。”
“鄧校尉過獎了,某隻是看不慣官府豪強欺壓良善罷了。&nbp;”楊條謙道。
鄧彥點了點頭,道:“偽魏苛政如虎、豪強如豹,安定百姓受苦久矣。如今我大漢王師北上征討逆賊,就是來拯民水火、施行仁政的。”
“諸葛丞相愛民如子、科教嚴明、無惡不懲、無善不顯,某在北地素有所聞。今大漢北上收複雍涼,某雖不才,願效犬馬之勞。”楊條抱拳說道。
鄧彥讚道:“楊兄弟果真深明大義,鄧某佩服。”又對班恒道:“都準備好了嗎?”
“校尉放心,縣寺和守軍都有我們的人接應,楊兄弟手下的百餘遊俠業已埋伏在縣寺左右,就等校尉一聲令下,我等立即舉事。”
鄧彥頷首道:“好。班恒、楊兄弟,入夜之後,我等......”
是夜,在遊衛府左副校尉鄧彥的親自指揮下,烏支城內的遊衛聯合楊條等百餘義士驟然起事,一舉攻進縣寺,俘獲烏支縣令以下一眾魏官,然後又迫使他們反魏歸漢,成功將漢旗插在了烏支城頭上。
隨後鄧彥命班恒暫任烏支縣丞、楊條暫任縣尉,掌握全縣的民政和軍事,聚合義兵,嚴守城池。至於他本人在功成之後,就又前往臨涇等縣,繼續聯絡各縣遊衛和義士舉事。
不久之後,安定除臨涇和涇陰兩縣起事失敗外,剩餘三縣儘皆起事歸漢。如此一來安定全郡六縣已有四縣歸屬季漢,消息傳出,漢軍更加勢大,雍涼官民愈加震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