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下午,知縣蔣應昌正在合水衙門翻閱邸報。
這段時日,蔣應昌的日子不好過。
合水小縣,民戶曆來不多,北方近邊牆三百裡,百姓都住在城外北方山地,隨田而居,城中居民僅有二百餘戶的規模。
這座城小到經常會被朝廷的陝西布政使司忘記。
蔣應昌隻是個秀才,從前是慶陽府安化縣的教諭,前兩年因縣中四位主官都先後調走,百姓跑到布政使司求官,這才把他提拔為知縣。
由於流官一直既無能耐也無威信,這座城一直是半自治模式,在長達四年沒有主官的情況下,縣中大小事務都由西城袁老爺及士紳們代管。
需要知縣做的事並不多,他的日常活動就隻是管管教育、關注祭祀,去郊野走一走,幫百姓解決點農事上的問題。
更多事不是他想不想做,而是沒有再多能力做,一年三季都是如此。
唯獨冬季,合水縣有個從英宗時期延續至今的習慣,在外隨田而居的百姓會回到縣城,在知縣主持下拉出上千民壯,發給兵器,防賊備寇。
那是蔣應昌最累也最開心的時候,隻有那時候他才是大權在握的知縣。
不過看如今光景,今年冬季怕是沒辦法再組織民壯了。
兩日前送來的邸報讓蔣應昌很是振奮。
朝廷已選出大將杜文煥為山陝提督協助討賊,調在京畿立下戰功的遊擊將軍曹文詔為延綏東路副總兵,以延安參將楊彥昌為先鋒、遊擊將軍王自用總管運糧,率三千關寧軍入關平叛。
四名主將,蔣應昌都有所耳聞,大將杜文煥自不必說,曹文詔是山西大同人,早年在遼東從軍,與東虜拚殺自小兵升至遊擊,此次東虜入寇又連戰數陣,未有敗績。
至於楊彥昌就更熟悉了,延安衛的後起之秀,鎮壓流賊出身,同樣以勇武聞名,同樣是單騎保下延安府的厲害人物,據說他鎮守延安府,就連劉承宗那樣桀驁梟賊也不敢近府城半步。
倒是這王自用,蔣應昌以前都不知道延安府有這人,隻是此次勤王軍入京師,提調民兵立下很大功勳。
眼下這支群英薈萃的精銳之師已向山西進發。
想到這,蔣應昌心頭終於鬆了口氣,朝廷能做出如此部署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看完邸報,他當即磨墨,打算給固原的三邊總製府寫一封信,請楊總督向慶陽府派兵,尤其是他這個合水縣。
這裡是慶陽府的東大門,關寧軍入關一定會給陝西群賊帶來巨大壓力,他們會從延安府向慶陽府移動。
一旦合水縣被攻破,莫要說慶陽府城不保,就連韓王府所在的平涼府都無險可依。
區區四百裡路,群賊沿涇河河穀五日可下,誰能擔當得起陷藩的罪責?
墨磨好了,蔣應昌提筆就書,剛寫出幾十個字,就聽見外麵亂了,衙役急匆匆跑來道:“大人大事不好,城北走水了!”
“城北?”
蔣應昌心想城北早就沒人住了,山上都長樹了,怎麼會起火?
當下也顧不得寫字,官帽都沒戴,提袖子跑出衙門,就見城北山地火光衝天,此時正逢東風,大火被吹著順一棟棟無人居住的茅草瓦頂向西蔓延,並聯山間草木,刹那間火勢便已不可遏製。
“快敲鑼集民救火……不,拆房子,先把人救出來,沿北街把兩側屋子都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