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沒有田稅,是因為元帥府上下對稅務問題有很強的偏向性。
他們是一群造反出身的人,吃了很多虧,土地兼並隻是其中之一,而且旱災和橫征暴斂是最嚴重的問題,土地兼並反而沒那麼重要。
但他們能成事,確實得了土地兼並的益,所以天然更願意向大戶索稅,而且也天然知道要抑製土地兼並。
隨便一個兵卒子都知道,但凡農民不破產,廣大農民就不造反,所以就得限製人均多少畝地以下不收稅或少收稅。
在這個前提下,青海元帥府本來就沒幾畝地,根本收不上田稅。
倒是他們向官府轉型,一旦開始東征,就要把俱爾灣市場正規化,坐稅、關稅則會提上日程。
可是自從劉國能知道自己縣中下轄九萬畝待開墾的田地,他就隻盯著田稅上書。
大明三十稅一的田稅是善政,可朝廷但凡遇上什麼事,這筆錢糧它就不夠用,不夠用就得攤派,攤派就得挨罵就得喪失民心。
且隨著朝廷僵化、官吏增多、連年征戰,各種攤派越來越多,老百姓將近一半收成都被拿走了,那這三十稅一又算什麼東西?還不如直接學習曹魏,五公五民,隻挨一次罵。
劉國能三次上書知府衙門,建議把田稅往高了定,第一次建議十稅一,考察之後發現在西寧和黃南邊境的番部都要交兩次添巴,就有了第二次上書,建議五稅一。
等到開戰後聽說小拉尊逃跑,他高興得很,直接上書建議元帥府施行三稅一或二稅一的田稅。
劉國能認為小拉尊是元帥府稅率的絆腳石,因為在黃南拉尊實行的是十稅一的添巴。
拉尊隻管收添巴,除了約束部眾不劫掠當地之外沒有任何責任;而元帥府要負責修橋修路、開墾田地、招募兵員等一係列社會責任。
但繳納添巴和賦稅的百姓不管這些,人們隻知道你收了多少稅。
所以拉尊不走,劉國能就沒辦法說出真實想法,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確保地方乾淨、沒有亂七八糟的攤派,農民可以承受二稅一的正稅,他們處在個戰爭年代,就是如此。
而且憑借元帥府的新立氣象,清丈田畝、編戶齊民都是實打實的數字,他們打下一塊土地拔除舊的統治者,就能對一塊土地擁有前所未有的統治力。
收上來的稅在今後一二百年是隻會變少、不會變多的,更何況將來劉承宗會有兒子,彆管是個青海王還是天下主,繼位還能減免正稅幾個點來收獲人心。
一開始定高點沒壞處,反倒定低了才是給將來埋炸彈。
不過劉國能也好、劉向禹也好,他們對賦稅的討論都沒有決定權,無非隻是給將來最終決議提前做出準備工作。
他們沒人知道元帥府的南方是啥情況,隻有劉承宗知道。
但劉國能在稅務方麵先嚴後寬的思想,已經在海西實行了,哪怕隻是兩部進些石炮,他也要以非常嚴格,定下的規矩是什麼,交上來的東西就得是什麼。(www.101novel.com)